第十三章
- 章节名:第十三章
P614 吴伟业 曾出任南明政府,很多人也认为他仍怀有忠君复明之心。 吴伟业在得知崇祯皇帝的死讯时曾认真考虑过自杀,当时他在南方的陪都人文选的郎中,但他没死,在福王手下任职如故,加轶一等。不过他在任只两个月后,就深信马士英和阮大钺毁了收复北方的一切希望。于是私下里认为“天下事不可为”的吴伟业,以需要照看年迈的双亲为理由,返回原籍隐居。 起初因害怕参加过复明运动而被捕,所以深居简出,谢绝来客,也不出访。但他作为一名浪漫诗人的声望日高,使得他的隐居生活难以继续下去。1652年开馆授徒。1653年孙承泽再次像皇上举荐,这一次他极明显的表明了他的意象:担任高官则接受。 ——大家认为吴伟业跻身于内三院会给东南文人带来一个决定性的机会,以恢复他们自1644年以后所丧失的对朝廷的影响力。而倘若江南的精英想要再次支配政府,那么各地区文学党社的关系网也必须复兴。但这样的努力终于失败了——原因一:在同满清合作的问题上,士人中一直有意见分歧。(如: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原因二:政府对江南这些文人活动的反对。 事实上,如果坚定的复明分子感到与臭名昭著的贰臣们誓盟结义无法忍受,那么中国各大州府的缙绅们要结合成像过去东林党和复社运动那样的政治党社,就更加困难了。 明初君主政体成功的缔建了一个强大帝国,是因为基本的道德感,它的基础是一切文人学士共同遵奉的孝敬之德。有才能的人不是一心于科举,或是研读后人对经籍的注疏,而是靠经籍的本文进行自我修养,在明初每个省的训导都特别承担起培养文人学士效忠竭力的使命精神,同时还指引学生务于实学——这就是为什么明初涌现了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学者,而他们同时也是正直的臣子。 陈名夏 陈名夏之流总是动辄被指责为政治投机分子,而这类指责既不会针对宁完我或范文程这样的在满人征服天下的过程中归降、并与他们并肩战斗的旧臣,也不会针对17世纪40、50年代的全新臣僚。 顺治皇帝和陈名夏 他对这位大学士的品性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既怀疑他不光明正大,又欣赏他异常的博学。 对陈名夏最后的审判P644 最后被绞死。 顺治”陈名夏终好“。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