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页
彭壮 (人所固有,我无不具 V: 403813)
- 页码:第8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党的十四大确立)(单选、多选)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咱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和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已的优势和长处。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单选、多选) 1、【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分配制度】:以按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分式并存。 3、【宏观调控】: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单选、多选、分析) 1、【确立】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的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1)【原因】: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素求。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胡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单选、多选、分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试并存的制度。(按生产要素分为三种类型: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防止两极分化,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单选、多选、分析) 1、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4)【重要任务】: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国家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4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中心环节)、生活富裕(目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政治保证)。 4、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两个大局”思想)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