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彭壮 (人所固有,我无不具 V: 403813)
- 页码:第1页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与世界(单选、多选) 1、中国:【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西方列强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蒸蒸日上。中国成为欧美列强殖民掠夺、侵略扩张的主要目标。 二、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单选、多选) 1842年8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近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三、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特征、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单选、多选)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依据。(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 2、【主要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6、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历史任务】:(由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四、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单选、多选) 19世纪70至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狂潮,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中日《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划分中国的野心,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要原因)、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重要原因)使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 五、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原因(单选、多选) 社会制度腐败(根本原因)、经济技术落后。 六、 民族意识的觉醒(单选、多选)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1895年,严复在《求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的口号,此后,他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总机和民族意识;1898年4月,康有为疾呼,中华民族面临着成为“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的危险,要求中国人要发愤自救;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