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页
- 页码:第119页
作者霍弗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因其一生“混迹”于劳工之间,劳工的行为和心理也成为其著作的思想基础。大概正是这种“野路子”非学院化的经历,奖励给他一份深刻独到的洞察力,能力之强,上可提练为社会现象宏观学说,下能入至人性深处最赤裸最肮脏的弱点和欲望。 不厚道的讲,涉及到人性的部分最“好看”。第三章“团结催化剂”就是一个精彩的爆发点。摘其中的一节来看:
恨一个有不少优点的敌人要比恨一个一无是处的敌人容易,我们无法恨那些我们鄙夷的人。日本人占便宜的地方是,他们钦佩我们美国人要多于我们钦佩他们。因此,他们可以狂热地恨我们,而我们却无法多恨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让美国人在国际事务上是个差劲的恨者。一个美国人对另一个美国人(如胡佛总统或罗斯福总统)的恨要比他对任何外国人的恨更凶狠。与此一贯的现象是,较落后的美国南方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更排外。要是哪一天美国人开始全心全意去恨外国人,就反映出他们已经失去自信心。 恨意总是潜藏着钦佩。这一点,部分反映在我们喜欢模仿我们所恨的对象。每一个群众运动都会按照它选定的魔鬼的形象来塑造自己。基督宗教在其全盛时期的行为活像是“反基督者”。雅各宾派干尽它所反对的独裁政权干过的恶行。苏维埃俄国是垄断性资本主义最透彻和最巨大的例子。希特勒以《犹太人贤士议定书》作为行事指南,追随它的指示直至“最小的细节”。 如果各位知道被压迫者会模仿他们憎恨的压迫者到何种程度,一定会目瞪口呆。邪恶者可以活到身后——这句话之所以是真的,部分是因为那些有理由恨邪恶者的人大都会模仿他,使他的邪恶长存下去。因此,显而易见的是,狂热者所能发挥的影响力跟他的实际能力是完全不成比例的。他有两个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世界:一是广收信徒,一是多树敌人。早期的狂热基督宗教就是一面吸收信徒,一面在异教徒中间激起狂热迫害基督徒的活动,从而得以在古代世界烙下印记。希特勒也是一面推行纳粹主义,一面迫使民主国家采取狂热、不宽容和冷酷的政策,借以对世界发生影响。共产俄国也是同时用自己的形象来塑造信徒和敌人。 引自第119页
4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