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页
- 页码:第11页
有关某些国家的某个产业或产业环节为何能在国际贸易中成功的解释中,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最经典的理论。李嘉图认为市场力量回引导国家将资源应用在比较有生产率的产业。而生产率的差异归因于各国的环境或气候因素,后期的经济学家进而将这些因素拓展到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差异上。 而俄林提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干预,全面或局部地改变生产要素的优势。这也使得各国政府出台各种措施,改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然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理论不足以解释丰富多远的贸易形态。特别是,在当前生产要素高速流动和趋同的情况下,按照这个理论就不存在发生贸易的前提了,而实际却相反。全球大多数贸易恰恰发生在资源相近的工业发达国家之间。 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理论对于18、19世纪的以生产要素为主要因素的产业是比较合用的。然而对于后来形成的需要精密技术和熟练工人的产业或相关产业,这个理论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竞争者是否能有效应用所在地的生产要素。 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执着于在生产成本于价格的竞争的产业政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的效率。政府即使补贴产业,或对生产要素价格采取管制,也不会见效。
5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