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情语赏析
- 章节名:金庸情语赏析
绝情之情 这谷叫做“绝情谷”,偏偏长着这许多情花。 ——《神雕侠侣》第十七回 情花长在绝情谷,矛盾。 爱情本身,便是矛盾。 有情与无情,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从古人的“道是无晴却有晴”、“多情反被无情恼”以今人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等语句中,以可看出,有情往往是离不开无情的。 人为什么会无情?为什么会绝情? 人本是情感动物,有情是自然的。若不是那情遇到了巨大挫折,焉能无情、绝情? 正像绝情谷中开满情花一般,那些无情、绝情之人,心中大多蕴满着一段深深的情,而且就像情花,那情是经历了甜蜜和苦涩的。 绝情谷主公孙止便是从有情,到无情,到滥情,最后自绝于情。 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之花,在绝情谷中遇到了空前绝后的终极考验,条条大路都指向绝情。但他们战胜了绝情,爱之花开得更加娇艳。 绝情,往往是爱情的临界点。 苦就对了 上口极甜,后来却若了。这花叫做情花? ——《神雕侠侣》第十七回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它的名字叫情花,似芙蓉而更香,如山茶而增艳,娇姿动人,秀色可餐。杨过从公孙绿萼手中接过情花的花瓣吃了几瓣,“入口香甜,芳甘似蜜,更微有醺醺然的酒气,正感心神俱畅,但嚼了几下,却有一股苦涩的味道,要待吐出,似觉不舍,要吞入肚内,又有点难以下咽。” 这不正是爱情的味道么? 爱情都是从甜开始的。微甜、腻甜,如糖似蜜,引人一嚼,步步向前。然而,味不独存,一种味道的存在必以其它味道的伴随为前提。并且,味极必反,甜度最大的糖精,含在嘴里,很快便会品出苦味。爱情的甜蜜,也很快会退去糖衣,露出其中的苦涩。这个时候,到底是不是再继续爱下去呢?真是颇难取舍。 爱情以甜开始,结局是甜是若不得而知,但中间过程是一定要经过若的。没有经过若,说明爱情发育得很不成熟。没有相思之苦、等待之苦、追求之苦、抗争之苦,那爱情的含金量是必然要大打折扣的。 所以,发觉苦时,不必惊慌,那恰恰说明你采到情花了。挺过去,便又是甜,更深一层的甜。 该让姑娘伤伤心 难道她小小年纪,竟也对我如此情深? ——《神雕侠侣》第三十九回 杨过悟出再也不能与小龙女相会,伤心断肠,纵身跃入谷底,却因谷下是一深潭而未死。不料小郭襄也随他跃下,说“你不怕死,我也不怕死”。杨过心中一动,便想到了这一点。 杨过知道爱恋自己的少女不少,陆无双、程英、公孙绿萼……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小龙女。公孙绿萼伤心之下,为救他而死,程英和陆无双,他则与之结义为兄妹。他生怕再惹动其他少女情思,令人痛苦伤心。却不料小郭襄在听人讲述“神雕侠”的英风佚事后,早已心驰神往,待亲眼目睹他的奇才神功和侠肝义胆,更是眷念萌生,等到生日那天收到杨过三件轰动天下的礼物后,则情根深种,难以自拔了。 谁能拦得住别人爱上自己呢? 其实杨过还没有想到,连那个挥剑斩下他右臂、使他成为独臂大侠的郭大姑娘郭芙,也是深深地爱着他呢。 杨过意识到郭襄对自己的情感,心情很是复杂。他本不想惹人情思,但也许就因为郭襄比他小那么十几岁,使他丧失了警惕。实际上,一个成年男子是很容易成为比他小十来岁的女子的爱恋对象的,而且那爱情会来得很浪漫、很汹涌,使他艰于抗拒。 郭襄的确是深深爱上了杨过,但她首先祈祷的是让杨过与小龙女平安相见,祈祷的是让杨过欢喜、让杨过幸福。而她自己,知道终生无望相伴杨过,便到处漂泊,排遣情思,最后出家为尼,开创了峨嵋派。 杨过啊杨过,你真不该送给郭襄那三件生日礼物,害得她一生孤苦,情花无果。 有时,应该伤一伤姑娘的心,为了她的幸福。 人小鬼大 她既喜欢了杨叔叔,杨叔叔便有千般不是,她也要喜欢到底。 ——《神雕侠侣》第三十七回 这是郭靖与黄蓉的二女儿——“小东邪”郭襄听母亲黄蓉讲述穆念慈与杨康的往事时所发表的见解。 黄蓉说杨康作恶多端,而穆念慈始终对他一往情深,生下杨过,最后伤心而死,说穆念慈是“误用了真情,落得这般下场”。 我们一般人大都会同意黄蓉的见解。 然而小郭襄的话却也似乎另有一番道理。 人们常说爱情是盲目的,爱情往往不是产生于是非善恶的判断,它属于感情而不是理性。发现所爱的人有了“不是”,往往并不会影响那份爱,甚至有的人连那“不是”也一并爱了。有时,理性上觉得应该反对那“不是”,但感性上仍深深爱着排除了“不是”幻影的对象。不论那“不是”有多少,都与爱无关了。 这种爱情特点在少年人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少年人很容易满腔热情地投入,一往情深,之死靡他,永远把爱人往好处想,对其“不是”能够容忍和理解。简直地说,这便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爱情观。 理想主义的爱情观不一定就比现实主义的爱情观要好,但它起码更真诚、更可爱一些。黄蓉年轻时也是蛮理想主义的,生下了三个儿女之后,变得越来越现实了。幸亏江山代有才人出,“小东邪”郭襄看问题就比黄蓉年轻时还要具有“片面的深刻”,直追老东邪黄药师。也许就是为此罢,黄蓉终其一生,不过是郭夫人、黄帮主,而郭襄,后来却成了峨嵋派的开山鼻祖。 生死相依 活,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 ——《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九回 郭靖背着黄蓉去找一灯大师疗伤,山路上听到一个樵夫在唱“山坡羊”曲子,每一段的末句分别是“疾,也是天地差!迟,也是天地差!”“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贫,气不改!达,志不改!”“赢,都变作土!输,都变作土!”总的意思是世事沧桑,却万变不离英其宗,有一种看透的味道。黄蓉便借来改唱为“活,你背着我!死,你背着我!”在顽皮欢快间表达出对郭靖生死不渝的爱恋之情。 恋爱中的人常常会想到生死问题、时间问题等。爱情与“终极关怀”有着密切的联系。想到人终有一死,对人的爱情观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或者及时行乐,或者看破红尘。此时的黄蓉深受极重内伤,却由生死问题的思考,加强了对爱情的信念。 “你背着我!”在轻松玩笑的口吻中形象地勾画出二人相依相恋的亲密情感。只要“你背着我”,永远这样下去,生与死还有什么分别,还有什么担忧?只要“你背着我”,生,是幸福的生;死,是快活的死。只要“你背着我”,生命便战胜了永恒,走向天涯,走向无限。最后,生死已经变得无所谓,死神也在这“你背着我”的欢歌中发抖。 终于,这无比自信的爱情进行曲战胜了死神。黄蓉的伤治好了。她与郭靖在爱情的山路上又行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近人情更怯 她千里迢迢的来寻郭靖,这时却又盼郭靖不在家中。 ——《射雕英雄传》第二十四回 这说的是宝应县大富之家的千金小姐程瑶迦。当日她被郭靖所救,见郭靖年纪轻轻,不但本领过人,而且为人厚道。她一个大家闺秀,从来不出闺门,情窦初开之际,一见青年男子,竟然就此钟情,于是独身远行,来寻郭靖。 可是寻郭靖干什么?她却一无打算。她对郭靖其实并无了解,只是在一种模糊的意识驱使下去接近一个心中的影子。一旦产生那个影子的实体真的出现在眼前,她便会不知所措,面红耳赤的。所以,她又盼郭靖不在家中。她只是在这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中寻得一种惊险的刺激,并无任何实际的欲求。 金庸把这样一个女子的微妙心理,刻划得真是分毫不爽! 不仅爱情如此,人生其他方面也多有此情此境。人在寻求一个目标时,不辞辛苦,孜孜不倦,但当目标临近时,却反而萌生出一种不愿目标实现的心理。也许相对于“寻求”,目标的意义已经不太重要了吧? 这也就是“近乡情更怯”的道理。 老顽童的爱情观 天下什么事都干得,头上天天给人淋几罐臭尿也不打紧,就是媳妇儿要不得。 ——《射雕英雄传》第十九回 这是老顽童周伯通的“爱情观”。 老顽童生性豁达开朗,一生顽皮胡闹,只在一件事上大感头疼,那便是因年青时曾有过一次风流情史,使他大大地吃了一回苦头,造成了终生的心理“挫折”感。从那以后,他便将男女情事视若蛇蝎一般可怕,不但自己从此绝念,而且还劝他的结义兄弟郭靖千万不可娶媳妇儿,要郭靖趁着尚未拜堂成亲,“赶快溜之大吉。” 老顽童周伯通的言语滑稽古怪,经常不伦不类,但却并非是简单无用的荒唐之言。他外表天真烂漫得像小孩子一样,其实心中对世事人情还是明澈深知的。他对爱情的回避与否定,实际是一种忏悔和赎罪,是一种“名士”式的特殊表达方式。在他心中,并非真的泯灭了爱的感情。只是他能够“移情”,把悔恨的痛苦转化成其他方面的进取,从而获得了解脱。所以,他虽然不是真的道士,却比全真七子更洒脱淡泊。无贪欲,无机心,使他反而练成了精妙绝伦的旷世神功——七十二路空明拳和左右互搏之术,成为王重阳之后第二个凌驾于东斜西毒南帝北丐之上的天下第一高手。然而,他又没有心思去夺那个天下第一的称号。 也许,这真的是得益于他远离女子的“爱情观”吧。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周伯通的那场风流孽债是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爱情”的,所以他逃离了当年的“情人”后,并未受到巨大无边的情感折磨。倘若他当真在爱情的碱水里泡过的话,恐怕也就练不成那么绝顶的神功了。 有爱情,有媳妇儿,当真就不能练出登峰造极的功夫吗? 倘若真的是二者只能占一头,那么选择哪一头呢? 幸亏小宝没思想 他明知阿珂对自己毫无半分情意,早已胸无大志,只盼这样搂着她坐一辈子,也已心满意足,更无他求了。 ——《鹿鼎记》第二十八回 《鹿鼎记》看上去是一部喜剧,主人公韦小宝更是个喜剧人物。他无忧无虑,不学“有”术,吉星高照,仙福永享。金钱、美女、爵位、权势,应有尽有,他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有。那就是,韦小宝没有爱情。韦小宝一共“弄”到了七个女人,但没有一个是“相爱”的结果。他不懂得世上有一种叫做“爱情”的东西存在于男女之间,在妓院长大的他自以为对于女人的知识自己已全然掌握,只要想方设法,让女人“属于”自己,便万事大吉。当然,人都是有“心”的,能让女人心甘情愿地跟随自己,那是最好不过,如果不能,那也无所谓。 所以,韦小宝实际上具有非常孤独的一面,他必须不断地生存于“热闹”之中。在赌博里,在胡闹里,他忘了自己的种种屈辱、不幸。他很少有时间想一想自我。如果按照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标准,韦小宝这个人是“不在”的。表面上,他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实情却是,没有人理解他。小玄子可说是他最好的朋友了,但小玄子成了康熙皇帝之后,韦小宝自己也知道该如何注意身份。阿珂是他最丢魂儿的姑娘,但他不敢对阿珂吐露自己的真实身世。他的处世之道便是敷衍,敷衍四面八方,从皇上到天地会,从神龙教到罗刹女王,最后是敷衍自己。 幸亏韦小宝没什么“思想”,否则,当他想到自己搂着一个“对自己毫无半分情意”的姑娘,这姑娘又是那么的美貌绝伦,该有多么悲凉! 许多人都搂着其实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麻木和苦笑中自慰一颗苍凉的心。 万能奴隶 相公待我好,是我命好,待我不好,是我……是我命苦罢啦。 ——《鹿鼎记》第十七回 这是一个名叫双儿的丫头被作为礼物送给韦小宝时对新主人说的话。 双儿这个形象很耐人寻味。好仿佛天生就是丫头,没有自己的姓,只知道好的名字叫双儿。她性情柔顺,心灵手巧,尤其是武功高强,多次舍生忘死保护韦小宝。她保护韦小宝、侍奉韦小宝,并非是出于爱情之类,而仅仅因为韦小宝是她的主人。赤胆忠心这个词儿,用在双儿身上比用在关云长身上还要贴切。双儿没有自己的生活,韦小宝的一切便是她的一切。韦小宝带着她,她便精心照料,心满意足。韦小宝扔下她,她便日思夜想,愁眉不展。韦小宝在少林寺出家时,她住在山下守候,韦小宝南征北战时,她混在军中听用。在韦小宝身边的七个女人中,他最着迷的也许是阿珂,但最舍不得的不一定是双儿。双儿对于男人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真是“奉献得甚多,索取得甚少”。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无怨无悔,有情有义,称得上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万能奴隶。 金庸没有丑化这个形象,而是把双儿写得很可爱,很平凡,很朴实,以致某些读者十分喜爱这个形象。这就更值得我们思索,为什么双儿这样的形象在中国很受欢迎? 一个既不要求爱情、也不要求幸福的姑娘,美貌,忠诚,柔顺,贤惠,做饭好,武功高,白白地从天上掉下来送给男人,而不论这个男人是无赖不是白痴,不论这个男人待她和善还是凶虐。这,是怎样的一个梦想啊! 满足男人的这种白日梦的女人,可悲。 做这种白日梦的男人,可耻。 拒绝孟婆汤 这碗汤啊,我可不喝。过儿,我要永远永远记着你的恩情。 ——《神雕侠侣》第三十二回 杨过和小龙女因伤重毒深,双双不久于人世。两想到在世之时无多,对大好美景更是留恋。小龙女忽问:“你说人死之后,真要去阴世,真是有个阎罗王么?”杨过道:“但愿如此。阴世便有刀山油锅诸般苦刑,也还是有阴世的好。否则,渺渺茫茫,咱俩可永不能相聚会了。”小龙女道:“是啊,但愿得真有个阴世才好。听说黄泉路上有个孟婆,她让你喝一碗汤,阳世种种你便尽都忘了。这碗汤啊,我可不喝。过儿,我要永远永远记着你的恩情。”她善于自制,虽然心中悲伤,语气还平平淡淡。杨过却实在忍耐不住了,转过身去,拭了拭眼泪。 希望有来世,大概是人所共愿,即使如孔庆东那般绝情狠心的彻底唯物主义者,也喜欢壮烈牺牲之后,“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但是对于来世与今生的关系,人们却考虑得不多。喝了孟婆汤,便一刀断了与今世的瓜葛,等于石头缝蹦出孙猴子,重新再活一次,这意味着某种对今世的否定。中国百姓热衷于孟婆汤的传说,根源恐怕在于中国人的“今生苦”的观念。因为今生苦,所以希望来世忘记今生的一切。这是可以同情和理解的。但是问题在于,假如忘记了今世,那么“来世”也就不成其为“来世”。来世必须延续在今世的基础上。人们希望来世甜,参照物是今世苦。倘若没有了今世,来世还有什么意义?那来世就又成为一个“今世”。杨过和小龙女在今世受尽了苦楚,然而他们伟大的爱情正是在今世的苦楚中长大和深化的。小龙女不要喝孟婆汤,她就是不要忘记那痛苦,因为幸福宛如糖之于水,下在那痛苦之中。不忘那痛苦,来世才真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忘记就意味着背叛,而背叛则意味着价值标准的颠倒,那也就无所谓苦和乐了。 其实所谓来世和今世,也不妨理解为未来和过去的意思。每个人的过去都有种种不如意处,我们是彻底抛弃这些不如意还是带着这些不如意走向未来,这是一个很大的世界观问题。喜欢忘记过去、否定过去的人,是比较单纯和可爱的。他们每忘记一段过去,就会发现涌到眼前的未来又变成了需要忘记的痛苦。越是呼唤“给我一杯忘情水”的人,就越是深陷苦海难以自救。而不在乎过去是否痛苦的人,往往是有人生大局观的人。在这些人眼中,过去与未来、今世与来世,不过是小说的上卷与下卷、球赛的上半场与下半场的关系。他们能够从宇宙整体的角度看待先前的苦,因为苦与乐都是相同的,苦可以转化成乐,正像下棋时先前的坏棋会由于形势的发展转变成好棋和妙手。总之,孟婆汤是给弱者准备的,而像小龙女和杨过这样的强者和懂得真正幸福的人,则会毅然拒绝。 当然,拒绝了之后也并不一定就是幸福。命运,毕竟是人天各执一半。 引自 金庸情语赏析
13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