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洞识:为生活做准备
- 章节名:第一周 洞识:为生活做准备
用几小时看完了第1周的内容,照序言里说的共有12周,而且作者希望读者以缓慢方式进行学习。因此,稍稍纠结了一下,是按照自己的阅读速度往下读呢,还是遵从作者的意思。最后决定用这个折中的方法,读完一周的内容,记一次笔记吧。 书的扉页之前的插页,一般叫做什么呢?总之,我喜欢它第一页上的那句话:
......我从不可能占有一朵花......--Elaine Chen Wan Lung (1967--1990) 引自 第一周 洞识:为生活做准备 不想展开去说,那会耗费太多时间,让我先把笔记做完。 序言里还有一句话想要记录一下,作者庞思奋在讲到自己思维中东方的一面不断成长时,提到有一次被一位中国人说:“你比我更像一个中国人!”
他指的事情是,我似乎很没有逻辑地乐于同时认为两件相互矛盾的事情都是真的。 引自 第一周 洞识:为生活做准备 这句话点到了东方思维的特色。
第一部分 树根:形而上学与认识无知 第一周 洞识:为生活做准备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思考与其他类型的思考有什么不同呢? 大部分哲学问题都有太多确定的答案了。但......一个使哲学论题有别于其他大多数知识探求的特点,即,无论一个问题被回答了多少次,似乎总有某种事物依然保持着神秘。 是什么使哲学提问不同于其他方式的提问呢? 大多数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确定的回答,这是因为非哲学的回答通常只关心事物的表面。而哲学家,至少是好哲学家,如果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探索到最深入的地方,是不会满意的。事实上,有时哲学理念之所以难以理解,并不是因为它们太抽象、太脱离日常生活,而是因为它们太具体! 哲学领域的四个主要分支。 前两个分支都是理论性的。 第一个分支是形而上学,他的任务由这个问题所规定:“什么是最终实在?” 第二个分支--逻辑,对他要回答的问题可以表述为:“我们如何理解语言的意义?” 后两个分支都是实践性的。 第三个分支可以叫做“应用哲学”。......我们可以讲第三个分支称为“科学”,只要我们记住:“科学”在这里的用法与它在日常用语中的一般用法有所不同。这种哲学性质的科学要回答的问题是:“知识与无知之间的恰当界线在哪里?” 第四个分支是存在论,问的是像这样的问题:“生存(to exist)意味着什么?”哲学家希望通过提出和回答存在论的问题,提高我们对不同种类的事物的本质特性的理解,或是提高对各类经验的理解。 好哲学家与坏哲学家之间的区别与“意见”无关,而是与理性有关。......“好哲学家”指的是那些以平衡的方式看待哲学的人物的哲学家,他们与那些要么相信哲学的影响很狭窄,要么相信哲学的影响很广阔的哲学家是对立的。 可以以三种方式来理解做哲学的任务。 第一种方式认为,哲学是运用逻辑思考、通过澄清我们的概念来解决难题的过程。“分析学派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统治了西方哲学的英语世界,它通常采用上述观点作为自己的标志。分析学派的哲学家倾向于认为哲学是一种专门的科学职业,他们有时会明确反对”哲学应该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个观点。 第二种哲学则采取了相反的途径,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因而哲学任务的焦点在于理解人类的存在的本性及目的,穷尽其复杂性。“存在主义”学派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统治了西方哲学的非英语世界,它通常采取了上述观点作为自己的标志。存在主义哲学家倾向于将哲学视为一种普遍的学科,几乎涵盖了一切能够帮助我们过更真实或更“可信”的生活的事物。 第三类哲学家认识到,上述两种观点对于哲学任务的恰当构想都是必需的。好哲学家追随着这第三条道路,他们坚持认为:澄清概念的目标指向的是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而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说明一定要清晰地表达出来,避免它们容易陷入的晦涩。因为,不被视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就会更像是一种技术性的科学。而对澄清概念没有严格要求的哲学,则会更像是一种神秘的宗教。而哲学--至少是好哲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而是综合了两者的某些方面的独特学科。 ...... 好的分析学派哲学家也许与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多(或者一样少)。一个好的分析哲学家能澄清概念而不迷失最终目标:学习更好地生活。反之,一个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能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这个最终目标,而不会因为使用含混或误导人的语言而遮蔽真理。 哲学始于对无知的认识。形而上学能教我们学习区分什么是我们能知道的,什么是我们不能知道的。只有当我们学会了这一点,才可以从逻辑那里学习如何获得对语言的理解。逻辑应该教我门区分这两者:当语言指称的事物能为我们所知时,它的含义是什么;当语言指称的事物必然不为我们所知时,它的含义又是什么。我们一旦具备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就可以以实践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新理解。我们的做法是去找寻与人类生活有关的真理和知识,而这种对真正的“科学”的探寻,被人们恰当的称为“对智慧的爱”。可以说,通过爱智慧,我们就可以进入哲学任务的第四个阶段而不至“迷失在惊奇的国度里”。因为哲学的最终任务就是真正学会欣赏“静默的惊奇”。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哲学都始于静默的惊奇。它也结束于静默的惊奇。 我们最好将每个任务都是为永无止境的,而不要认为必须完全实现前一个阶段的目标,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们视为我们应该在研习哲学的每个阶段为自己设定的多个互补的目标。 2、写洞识论文的几个原则 获得洞识的技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 几条指导原则能帮助你富于洞识地阅读: 1、如果不是对每个单词、各个句子都理解,不必担心; 2、应该集中经历找出要点并设法理解他们; 3、标记处要点,并设法抓住论证的总体思路; 4、划线过多会适得其反,而且不易于重温; 5、关键术语的简要定义,参考术语表; 6、与文本互动,简要记下你的看法; 7、在感兴趣的段落上多花点时间; 8、如果某段文字让你厌烦,就试着读得快一点,或者直接跳过; 9、对自己的理解力要有信心。 是什么?洞识论文斯你自己对任何主题的思考、想法和推理的简要记录,前提是你以哲学的方式对待这一主题。 怎样写?要简洁! 写多少篇?多多益善! 为什么?写洞识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让你通过对哲学理念的深入探究,去实践做哲学的技能。要提一些能把你的思考引向深入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这意味着什么?”我如何知道?“、”它是什么?“等等。 要抵制将洞识论文仅仅当成随笔来写的诱惑。 应该考虑多种可能的角度--甚至是所有可能的角度。 视角是对某种事物的观看方式,或是对某个论题进行解释的总的语境,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给出什么类型的回答。 对视角的觉知是进行有效的自我审视的关键。没有它,我们的洞识就无异于一套片面的预判,我们对它们坚信不疑,却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相信它们或者另外的选择是什么。但如果有了对视角的觉知,当我们能看到某些预判所支持的视角优于其他选择时,我们甚至可以学会将它们作为合理的预判接受下来。 3、作为神话的哲学 像任何一个真正的预设一样,这个起点是无法用不可辩驳的证据来证明的;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相信它的真实与价值,然后探究它的各种含义。如果最终得到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就放弃这个预设并以新的假设重新开始。 米尔恰.伊利雅德在《神话与现实》中很好的解释了神话在原始社会里的作用方式。这里指出他的几条重要观点。首先,他将神话定义为关于世界与万物之起源的古老故事,它们以某种方式来解释为什么人类以这样的方式存在,或者是他们自己的文化规范为什么会如此发展。 如果我把一个神话当做自己的故事来读,那么原本疏远的、不相干的事物便会突然获得新的意义。 按照伊利雅德的说法,原始部落的人认为,他们的神话斯一切真实故事中最真实的。用祭仪的形式重演神话能赋予人掌控自然的力量这一事实,一再证明了神话的真实性。同时,故事在祭仪中重复,使神话一直活在人们的心灵和头脑里。 换言之,任何我们用来解释万物为何如此的事物,或者任何被我们当做行为典范的事物,都可以视为神话。 我想我们应该拒绝他所声称的:神话代表了所有真理中最真的真理。而我相信,如果从神话的真值这个角度来考虑,那么定义神话信仰的特征是:神话的意义使神话超出了疑问。就是说,对一个”生活在神话里“的人而言,神话的故事、信仰或理念究竟是真是假这样的问题,完全是不相关的。人们觉得神话就是如此这般。换言之,人们如此深地接受神话,以至于从未想过质疑它们。 大多数文化的历史都有关于原初的”环境时代“的记忆,那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现在有着巨大的不同。而对重返黄金时代的渴望,是许多文化变迁的推动力。 【从个体方面来看,有类似于婴幼儿的全能感或青春初期心理上重返婴幼儿时期而获得的全能感,并且时不时地表现出希望对那两个时期的留恋和重返的渴望。】 黄金时代--特洛伊战争(BC1200)--神话--荷马史诗(BC900)--诗歌--泰勒斯(BC600)--哲学--亚里士多德(BC300)--科学--耶稣(公元) 【人类的文明似乎以”神话、诗歌、哲学、科学“四种思维形式循环演进。同样的,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史上也有类似于重返黄金时代的渴望,比如孔子回答十世可知也时,对于上古时代的推崇,可见一斑。其后是人们对重返汉唐的渴望,如同西方对于重返希腊时代的渴望。单就这个话题就需要做一大番研究。】 生活在神话里的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圆圈里,对圆圈本身的存在一无所知。这是因为神话思维对所有的界限都一无所知。诗人将自己从圆圈里拉出来,来到刚好能够认识到界线之存在的地方。诗歌力图用某种方式表达神话,使它们的意义可以被完全生活在界线以外的的人理解。因而,诗人生活在分界线上。而哲学家则不然,它们完全走出了界线,但仍然待在与神话的圆圈足够近的地方,使他们能够在神话的诗歌表达中辨认出隐含意义所蕴涵的真实与深意。哲学家力图更平实或客观地解释这些意义:诗人们可以写下诗句而不必明确地质疑神话,而哲学家却必须质疑神话。这其实正是哲学家的主要任务质疑。科学家与哲学家不同,他们把自己远远地带离神话王国,以至于再也看不到任何隐藏意义的在场。哲学家质疑神话的真值(即,对从中发现真理的可能性仍然保持着开放),而科学家拒绝神话,认为那不过是”虚假的故事“。科学家住得离神话太远了,即便他们看到了神话的整个圆圈,那似乎也只是相距甚远的一个点,没有任何实质内容。 引自 第一周 洞识:为生活做准备
13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