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页
- 页码:第383页
“世间万物皆为毒药,之所以有些东西没有毒性,只是因为剂量不够。”——毒理学之父 帕拉塞尔苏斯 传统理论认为,世间所有毒品都遵循两种模式。一种是线性模式,即毒性和毒品剂量呈正相关,大部分致癌物符合这种模式。另一种是阈值模式,剂量小时完全无害,只有超出了某个阈值才会产生危害,这种模式适用范围更广泛。即使是水,超出一定程度也会中毒。 前文提到的重金属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则属于另一种全新的模式——毒性兴奋效应。如果画一条毒性和毒品剂量的相关性曲线,这条曲线将是典型的“双相曲线”,低浓度时浓度越高越有益,当浓度上升到某一阈值后,浓度越高则越有害。举例说,实验证明,高剂量的辐射能杀死任何动植物,但低剂量的辐射却有助于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并能让蟋蟀和小鼠更长寿。 “毒物兴奋效应”理论是毒理学界最具争议性的理论,因为其机理还没有搞清楚。但把毒物的概念扩展为一切生存压力,包括饥饿、高温、感染、紧张……所有那些听上去不那么美好的生理刺激。新的理论认为,适当的生存压力对生命是有好处的,生存压力会促使生命体启动应激机制,而这种应激机制具有延迟效应,在生存压力消除后仍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 体育锻炼能够让人的身体处于轻度的“新陈代谢压力”状态(饥饿同样也会产生这种效果),这种状态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灵敏度,这对减缓糖尿病的症状有好处。 引自第383页
6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