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页
- 页码:第82页
把底层生活作为自己热爱的题材加以反复表现,这在新文学出现以来的十年里,女作家当中是少有的。由于萧红不是从意识形态宣传出发,而是根据内心的欲求而做着诉说的尝试,因此,她的作品没有一般的左翼文学的图解或者说教的成分。 身为女性,既是叛逆者,又是流浪者,这个不断反抗又始终不脱卑贱地位的作者身份,不能不给作品打下深刻而鲜明的烙印。许多被称作“乡土作家”者,因为以高贵的作家或教授的身份写作,所以往往能够制造“距离的美感”;如《边城》,就有才子加观光客的味道。萧红不同,她把自己直接烧在那里面 以她的热情与悲悯,与后起的张爱玲那种观察的、冷峭到近于嘲世的表现相比反差更大。至于丁玲,就侧重普罗大众题材和坚持女性主义立场来说,无疑是较为接近的。不同的在于,丁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革命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写作的,以致在一个特殊的政治语境里,不惜扭曲自己。而萧红,一直忠守着她的记忆,至死护卫着敏感易碎而又倔强高傲的心灵。 引自第82页
6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