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页
- 页码:第181页
作为工业化的结果,城市化进一步塑造了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对立关系,国家不仅没有努力去改变不平等的关系,相反,这种关系通过公共权力强行地维持着不平等的状态。由于工业化剥夺了大量农村人口的土地、强烈地改变着农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到城市去寻找工作,但是,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也没有如政府宣传的那样通过自己的勤劳而改变世代为农的命运。威权主义国家有几个原因将农民排斥在现代化过程之外,致使他们只能成为现代化的牺牲品。首先,威权主义社会都面临着人口过多的现实,这些人口不可能被现代化转化为劳动力,不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农业人口很难被它们消化掉。其次,威权主义社会的工业化是一种畸形的工业化,它往往只集中在几个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就业基本上只对当地有意义,而对广泛不发达地区的农业人口则没有太大意义,另一方面,工业化的工业化的模式是以国有工业化为主,民间的工业化程度很低,因此,它们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就很有限。再次,威权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几个发达的大城市,因此,这些工业企业解决劳动力的重点就是当地的城市人口,那些不具备城市人口条件的农民只能从事少量城市人口不愿意从事的职业。第四,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致使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很低。上述这些因素在国家的作用下,强行地将那些来到城市的农民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他们不能享受与城市人口平等的生活机遇,无论是语言、生活方式还是工作类型,这些农民都鲜明地与城市人口相区别,国家在他们城市人口之间划下了不可逾越的界线。生活在边界一边的城市人口代表文明、进步和优越,而在边界另一边的农业人口则代表着愚昧、落后与下贱。在威权主义社会,城市人口与农民人口之间不平等的对立关系,部分原因来自于历史,但是大部分原因则是现有国家造成的。 引自第181页
8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