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 章节名:第一章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第一章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由此而形成了积重难返的民族情绪。严重性在于“十全十美”仅是心造的幻影,事实并不存在;“十景病”逐渐变成掩饰自我落后状态的“瞒和骗”,“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由觉得日见其光荣”,形成不可解脱的恶性循环。 “活人”受着“死鬼”的牵制,“现在”和“将来”的任何新的生机都被“过去”扼杀,过去型的时间观、过去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形成了过去式封闭性内向循环,表现了一个衰老民族的虚弱与没有前途。 民族的自大狂并非对民族传统有所肯定的“爱国的自大”(尽管他们总是打着这样的旗号),根柢上就是鲁迅说的“做戏的虚无党”,是“什么也不信从”的。 他们在否定旧社会与旧文化的同时,也在否定着自己。他们是为新世纪的新思想所点燃的“死火”,决心与旧势力同坠于冰谷之中。 “我们孱弱者,智力不足者,是大抵为周国的大势所推荡,在廉价的信仰里,半吞半吐的理解里,寻求着姑息的安心。” “旧社会的根柢原是非常坚固的,新运动非有更大的力不能动摇它什么”,必须对“已往和目前”的“一切”战略上予以藐视,将其看作“全等于无物”,即所谓“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诚然,中庸主义的思想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强调平和、和谐、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例如处于量变过程中的历史和平、稳定发展阶段,有它或一定程度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它企图抹平事物的对立、矛盾,回避对旧事物的否定,以及革命的斗争与转化,具有显然的保守性。 他公开宣扬“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但他却是有着最执着的追求的;否定得越彻底,理想的追求也越炽烈。而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恰恰是以否定个性意识,否认变革,以拟古、仿古,不敢超越祖先成法为其基本特征的。鲁迅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具有了反传统性质;这也是显示五四时代特点的。 鲁迅从来不将建立完善的体系作为自己追求的目的,他仅仅希望把自己的创造加入到人类思想、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的流动过程中,因此,他绝不奢望自己思想艺术创造的凝固化,相反,他是如此渴望对自我的历史的辩证否定,并期待在这辩证否定中不断获得新生。这样,鲁迅就将他的怀疑主义否定精神运用于自身:这才是鲁迅思想的彻底之处。鲁迅一再地强调他的思想与艺术“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正是把自己的创造作为一个起点,为后来者提供发展与创造的无限可能性。 如果把学习鲁迅变成对后来者束缚于限制,那恰恰是对鲁迅传统的背叛。
守望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引言
国别文化的封建体系与世界文化的开放体系。 鲁迅处于“历史中间物”的位置。 怀疑主义否定精...
-
第一章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
第二章 “于天上看见深渊”
第二章 “于天上看见深渊” 这是能够显示鲁迅思想的特色的:他不关心彼岸的结果,更重视过程...
-
第三章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第三章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之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