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荣格的生平
- 章节名:第一章:荣格的生平
生平 第一章主要讲述荣格生平的经历,包括就学及选择心理学为自己终生发展的一些因由,此外,还涉及到各时期的主要著作简介,以及其间与20世纪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的交往。 精神家园的丧失乃是因为我们自己对精神才去的放逐态度,将其视为物质的女婢肉体的附庸。只有给予精神独立性及自主性以应有的尊重,不再把精神现象从起源、性质和意义上归结为精神之外的东西,我们才能摆脱失落的苦痛,拥有寻回精神家园的可能。 心态,对于某一特定事物有在先的心理取向,而不管事物是否已经表象到了意识中。没有一种心态的存在,主动的“统觉”是不可能的。 《论所谓神秘现象中的心理学和病理学》中体现的五大主题 一、无意识心理内容的自主性。——体质及理念的先入之见,引发自我情结自发的分裂,导致第二人格的建立。 二、心理的上述作用“具有目的论的意义”——心理超越、艺术拯救、神话的文化功能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 三、无意识不仅是那些被意识遗忘了的记忆的承载者,也是某种“远远突出于自觉意识”的自觉感受的“代理人”。 四、“一个癔病患者的下意识敏感,有时候将五十倍于正常人的敏锐” 五、神话“体系”的广泛存在。——人的心理天生固有一种造型力,这种造型力在不同的时代和在彼此没有交往的地方,会自发地产生出类似的幻想形式。 《自我与无意识间的种种关系》“梦不仅仅时幻想,同时也是内在精神发展的自我显现,正是这种精神发展使病人的心理能够逐渐地成长和摆脱那种没有精神支撑的个人纽带。” 同时,梦,或者说无意识还具有“再现古老神话”的特性。“这是历史上广泛分布与世界各地的神灵形象,但它们却经由自然而然的心理功能而得以再生……这里,我们是在与重新激活的‘原型’打交道,正像我在其他地方将其称之为原始意象一样。这些古老的意象被梦所特有的原始思维重新赋予了生命。它并不是一种遗传的观念,而是一种固有的思维范式。” ——这奠定了荣格当代思想先驱的地位,却也导致了他与弗洛伊德的巨大分歧。 《转变的象征》出版于1912年,1950年该书第四版前言: “这本书因而成了一座里程碑,矗立在两条道路分岔的地方。由于它的不完善和不完整,它为我后来几十年的生涯制定了必须遵循的计划。” 这本书的写作,与其说是居于观点分歧和性格的冲突,不如说是基于一种迫切需要寻找出路的生命需要,而这种需要最终也被证明代表了一种时代的需要。 评价弗洛伊德:其心理学被束缚在及其狭隘的视野中,具有明显目的指向性的还原论和因果论倾向。 本书的要点,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对人文精神的寻根、对未来社会的隐忧。 《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心理学与文学》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它具有“内在的目的性指向”“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二、具有“超个人”、“非个人”的特点而不能根据艺术家个人性格及生活的缺陷去作出解释。“艺术家的个人生活对于他的艺术是非本质的……他的个人生涯也许是有趣的或不可避免的,然而这并不注意说明作为艺术家的他。”
Azeril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荣格的生平
-
第二章:荣格的思想
荣格的思想 一、集体无意识 精神需要中最重要的是对于神话、宗教与艺术的需要,这不仅涉及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