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页 品孤独
- 章节名:品孤独
- 页码:第155页
【人病】 人病墨池干,南风六月寒。 肺枯红叶落,身瘦白衣宽。 入世儿侪笑。当门景色阑。 昨宵梦王母,猛忆少年欢。 一 人世间最宝贵的不是金银珠宝名利地位,甚至不是完美的爱情,而是健康,健康是人生一切的基础,就好像盖楼房,健康是地基,无论多华丽的楼,没有地基,也是空中楼阁,形同虚幻。 可是,人吃五谷,必然会生病,当初女娲造人要人来享受生命的时候,就已经将身体上的苦嵌进生命,正是因此,才显示出健康的宝贵。 佛说: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既然生而为人,无论荣华富贵也好,贫寒交迫也好,谁也逃不开这既定的七苦来袭。 在日本的时候,李世同曾经被检查出了肺病,准确说,是肺结核,也叫痨病。肺结核在现代医学来看,已经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病,完全可以控制住的。可是在百年前的那个时代,医学很落后,死在这个病上的人非常多,一听说得了痨病,几乎就是给自己判了死刑。 肺结核是种慢性病,没有太疼太明显的感觉,但是,整个人会比较慵懒瘦弱,另外根据体质不同,发热,盗汗,疲倦等感觉会非常明显。总之一句话,肺结核虽然早期没有痛感不会影响生活,却是一种让患者失去精神气儿的病,它会让人无精打采,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 他检查出来的时候,是个寒冷的冬天,整个东京被白雪覆盖着,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犹如病者苍茫的心绪,人在病中是格外脆弱的,无论内心多么坚强的人。李叔同也是如此,一个人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租住别人的房子,每天睡在榻榻米上,会望着月亮发呆。月光透过窗棂,洒进一室的清辉。他脑中不由浮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病中的人,最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这场肺病,李叔同热血沸腾的心,忽然就冷寂下来,空寂下来。二十几岁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突然对身体有了新的感知,原来,我们可以游刃有余地掌握自己的灵魂,却会对身体束手无策,这个感觉很突然,让他一下子很茫然。 病中需要静心调养,也需要家人的照顾,李叔同在这个冬天,因为一场病,踏上了回家的路。 十里明湖一叶舟的感觉又回来了。他站在船头,望着万顷大海,心情是明快的,也是焦急的,祖国大地一点点近了,近了,终于出现在眼前;亲人们也近了,近了,终于又将曾经的日子衔接! 家人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温暖,这温暖在经历过几年的离别之后,愈发的珍贵。在家修养一段时间,加上二哥文熙本来就是天津的一位名医,在亲情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下,李叔同的身体恢复得很快。于是,他又告别了祖国和亲人,重新返回日本,继续未完成的学业。 这肺病,虽然貌似治好了,其实,是埋下了一生的病根,后半生潜藏在身体里的肺病时而就复发一次,很是折磨人。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觉得,在追求精神和灵魂丰满的同时,也需要和病来抗争了,保持身体的健康,是最根本的。后来他的第一次断食,也是为了治病,只是在断食过程中,邂逅了佛法,人生便又转换到另一条路上去了。 二 人病了,就成了风中的一片树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好被风吹来吹去的。人这一生真的很奇怪,身体貌似是自己的,可以完全掌控,可是一旦有个灾啊病的,一下子就束手无策了。说到底,此身如寄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看似灵魂无形无踪,根本就由不得人,可是,到最后,人真正可以掌握的,往往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灵魂。 文人情感丰富,多愁善感,有了情绪波动喜欢对月长叹或者写诗倾诉。 《人病》是李叔同得肺病回家修养这一段时间写的,用几乎白描的手法,将生病的样子和孤寂的情绪,想念家人,及至回到家之后的安静开心,都写出来了。 人病墨池干,南风六月寒。短短十个字,却是触目惊心的无奈。人病了是什么样子呢,就好像丰润的墨池被晒干了,那份风干后的尴尬和枯寂;就好像正在享受着温暖惬意的南风时,天气突然变了,变成了呼啸的北风,让人又冷又难过。不过是一种感觉罢了,南风天,怎么会有寒冷的感觉呢,说到底,都是身体影响心情。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下面两句,点出他此时是患了肺病,肺像秋天的枯叶一样失去了新鲜和养分,马上就要陨落了。这是他想象出来的,事实上没有那么严重,如果肺真的变成了没有养分的秋叶,人岂不是也到了生命中的秋天?只是初闻患病,需要有个接受和了解的过程,不然那种惊惧、不甘、愤怒,都无从发泄。在健康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接受自身存在的不完美,就像接受这世间的不公正,都需要一个人一点点感悟,平顺,坦然,需要这么一个过程。老人们常常会摇头叹息:老了,不服老不行啊!听不出无奈听不出愤怒,只是一声叹息,只是一句倾诉,这就是妥协了,平静了,接受了岁月的千疮百孔,接受了身体的麻烦不断,开始平静对待,理性保养。 李叔同才三十岁左右,生龙活虎的年龄,突然被告知得了这样严重的慢性病,这刚刚铺陈开的人生,正演奏着流畅激扬的乐曲,一个肺病,像一个休止符,将所有的一切都给终结了,怎能不自怜!身瘦白衣宽,病中的男人,还是保持着优雅和俊气的,只是消瘦了。 人病墨池干,南风六月寒。肺枯红叶落,身瘦白衣宽。很静的几句话,却活脱脱画出一幅病中人清瘦落寞的图画。仿若立在镜前,看衣带渐宽,却不是为相思累! 只是,李叔同毕竟是李叔同,只是短短的沉默和忧虑,就敞开了心扉和自己讲和了。所有经历都是命运的齿轮,错过一个,就是流转不畅,他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紧接着,话题一转,已经是回到家里的恬静光景,心情渐渐开朗起来。 入世儿侪笑,当门景色阑。这个入世,是指他的三个儿子,经过几年的分别,已经成了将要走入社会的少年,应该是他在忧伤落寞中,拖着病体回到家中,见到三个儿子,还有兄长家的子侄们。他们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心灵纯净的像天池的水,爱玩爱笑,笑声清脆,感染了病中的人,心情也跟着好起来。有这么一群孩子承欢膝下,让人心里生出满足和快乐,所以,再看门外的景色,也是错落有致的,充满了人间烟火的趣味。 这就是家吧,亲人环绕,风景如常。是人心里最柔软的那块所在。只是,这分恬淡的现世安稳,因为少了一个人的存在,还是蒙上了淡淡的轻愁。 昨宵梦王母,猛忆少年欢。王母,是亡母的谐音。王母是天上的神仙,瑶池的主宰,众多女神仙的首领,中国神话传说里数一数二的人物。李叔同不会梦见这么一个虚无缥缈的女人,他梦见的是自己已经亡故的母亲。李叔同自小失去父亲,一直在母亲的庇护下长大,在那样复杂的大家庭里,有些相依为命的感觉。母亲是小妾,又早早没了丈夫,她所有的希望都在儿子身上。所以,对李叔同的疼爱关心很是细致,她是人世间最爱李叔同的人。可是如今,儿子病了,身心都需要亲情的关爱,慈爱的母亲却归于黄土,天人永诀了,在这儿子们嬉闹的间隙想起母亲,想起因为母亲,也曾有过这样欢乐开心的时光。他的心情,还是有些沉重。有一个亲人多少关爱多少陪伴也解不开的结——风雨飘摇的祖国,不知未来的中华民族! 所以,病情好转,假期结束后,他还是离开了热乎乎的家,回到日本,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 孤独是一个人的转折点,是精神食粮,每个人都要经历。无法承受孤独的人,也无法成就人生。孤独是武侠小说中天山上采来的雪莲花,只要吃下去,就会功力大增,百毒不侵。反之,则可能会被自己体内的真气所伤,成不了真正的武林高手。 只是,孤独出现的时机不同。王安石的孤独,是在被贬之后,他一个人,在忧国忧民中独自体味这人生中来之晚矣的孤独;梭罗是守候一湖静水,心也是静的;陶渊明则是把酒东篱,菊冷露重,也有着收放自如的平淡;林逋呢,是千帆过尽之后的心灵皈依,是经历了赴汤蹈火的自己和自己求和。他们都曾经在人生的转弯处体会孤独,继而将这种情绪升华成生命中的养分,活出了精彩。 对于李叔同这样成长道路一帆风顺,又天资聪明一直做人上人的男人来说,他可以体会孤独的时间很少。小时候,有母亲陪着,有二哥启蒙教育,有众多的老师,有一大家子人,有花不完的钱。后来和杨翠喜在一起,体验着飞扬的青春和爱情,甜蜜和美好。再后来,失恋了,没容得自己孤独一下子,母亲就给他请了新的老师,让他接触佛学;及至几年后的大上海,就更是繁华热闹,酣畅淋漓了,天涯五友的情投意合,诗酒唱和;南洋公学的激扬洒脱,还有十里洋场众多红颜知己的陪伴,他的人生,像一直顺畅奔流的流水,毫无阻碍。突然,生病仿佛流水遇到了礁石,虽然石块很小,不会影响水流的大方向,到底也是出现了障碍。 异乡生病,是旅人之大凄凉。这种孤独是刻骨的,月也冷,霜也重。有慧根的人,往往能在这样的时刻,体会到生命中更深层次的意义:人是何其渺小的,看似有满腔热血,却敌不过一场细菌的来袭,你在它面前,只好乖乖的,不敢有丝毫马虎,谁能不可一世呢? 人在病中是孤独的,人在天地万物中也是孤独的。人跟生死轮回比,是渺小的,人跟天地万物比,也是渺小的!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吗?错!有本事享受孤独,并将这种孤独在人生中升华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是不俗的。 再次回到日本后,春柳社已经在清政府的干预下无法为继,于是,他解散社团,专心攻读绘画和音乐,关闭了热热闹闹的心,寂静的、孤独的、专心的,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只有学习的环境。心静下来了,连爱情也静下来了,所以他才想回到中国,斩断一段异国情缘,只是,那个姑娘爱得太深,她愿意跟着他天涯海角! 无论如何,这一次的生病体验,这一次的孤独无助,让他体会到了好多东西。也为他日后某一天忽然厌倦名利场,厌倦凡俗事做了铺陈。所以他会在某一天,忽然荡舟而去,毅然出家,再也不求官,不入世,不成家,不谈情,不育人。他心里自有一把尺,爱上了一个世界,一个由四大皆空搭建起来的洁净的世界,一个孤独却能孤独至灵魂丰满的世界。 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孤独。 必有一番心灵煎熬,红尘历练,才能将一切都看透,王菲唱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这只是一番臆想,当看透了人世风景,谁还愿意找个人陪自己看细水长流,那已经是一个人的独享。 引自 品孤独 孤独是自己和自己相处的学问。文字是孤独者闲时最好的游戏。
18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