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籠萬歲&鄉郊風味哪裏去了
Mantic-tic (being creative!!!)
读过 香港風格
- 章节名:鐵籠萬歲&鄉郊風味哪裏去了
- 2012-03-23 22:39:45
僭建物是香港建築的特色,這些建築物通常以鐵枝作為結構支架,外露於鋼筋石屎的結構之外,其主要作用是把單位面積擴大。這些“鐵籠式” 僭建物通常用作晾曬衣物、栽種植物、囤積雜物、打麻雀、打邊爐等。 從環保角度看,由這些鐵籠製造出來的空間,形成了一個buffer zone (緩衝地帶),把陽光從室內隔開之餘,也可以加強空氣流通,大大減低室內的溫度。 意大利建築雜誌《Domus》於2001年7月至8月號以香港建築和都市規劃為專題,用西方建築理論分析香港在世界獨有的高密度住宅高樓、 僭建物等,對分析香港風格提供了很多參考資料的角度。 九龍城寨(Kowloon Wailed City)是最具“香港建築”特色的建築群,由於在昔日屬“三不管”地帶,所以是僭建物的天堂。城寨拆卸之前,很多來自歐美和日本的建築學者專程來港,到城寨考察和研究,後來更出版了大批刊物和研究報告。 在香港政府眼中,城寨是地獄,裏面發生的事情都是非法的、不合理的。但是若果能細心研究城寨的建築設計語言及其演變,就會認同城寨是民間智慧的結晶。 城寨屬於“沒有建築師的建築”(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像解構主義的理論一樣,有機地在解拆重建,發展出非常獨特的空間語言。 我總覺得中國建築和西方建築最大的分別,是在於“人的位置”。西方建築強調以建築宣揚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中國建築則強調建築空間和人的關係,以人為本,所以中國建築喜歡向橫平面地發展,西方則是向上發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村屋十分有研究價值,特色是結合傳統與現實——樓底高,通風好,方方正正的直線橫線,用料是到時流行的“洗水米”,顏色美麗。最有趣的是這些小屋的屋頂都刻有落成的年份,1958、1962、1960......的數目字,成為建築的一部份,房子變成了一個歷史符號、一個有機體,十足意大利建築師Aldo Rossi的作品。 上市期七、八十年代開始興起的“西班牙式”設計,大都是三層高的,用瓦磚砌成所謂“西班牙式”的斜面屋頂。這種所謂“西班牙式”別墅村屋當然不可能再西班牙找到,可能只是文化想像的產物。但這種設計已完全破壞了香港鄉郊村落的面貌。 引自 鐵籠萬歲&鄉郊風味哪裏去了
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