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页 化所无化分
- 章节名:化所无化分
- 页码:第382页
几个要点是,世间一切无常,都靠不住,都要变去,都不属于我的。人世间一切皆苦,没有究竟的快乐,没有究竟的幸福。一切皆空,一切都无法把握,都要变去了,变去了都抓不住,抓不住的那个情况,那个境界定个名辞叫做空,所以无常、苦、空、无我,本来无我,这是所有佛说的都是这样。 引自 化所无化分 这段话真叫我感动。就在我被南老师说得晕晕乎乎开始感慨“果然脑子笨的我不明白金刚经在说什么啊”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段总结,而归结出的几个要点,至少前两点在我能理解的范畴:1)无常,2)苦。 无常,顾名思义是“没有固定的常态”,也就是易变。 世上的东西无非分两种:物质和精神。物质易变否?坚如城墙,柔如肌肤,都有毁坏消逝的一天。又如一抔土,凝而成泥,烧而为陶,再辗转到我手里,成为“我的水杯”。而后它迟早会碎,会被分解,会成为泥土,也许会被蚯蚓吃掉而成为别的什么……“水杯”只是它一小段时间中的某一形态被赋予的称呼,更罔论“我的”水杯。它是水杯吗?不,它名叫水杯。若套用《金刚经》里的句式,大约就是“佛谓水杯,即非水杯,是名水杯”。(自己写出这段话,似乎也恍然大悟。《金刚经》里处处可见的、似乎并不能说通的话:“佛谓XX,即非XX,是名XX”,原来其中有意思,原来这么浅显)而所谓城墙、所谓肌肤、所谓沧海桑田,也并不是消逝,而是转变了。转变成另一个形态,在凡人眼里,便是原有的东西消逝了。 精神易变否?我不想以夫妻变心、朋友相叛这样沉重的例子来说明,虽然……这些的确很常见,古今中外皆如此,非一地、一时的特色,元曲里说的“世味嚼蜡,尘事抟沙”当真透彻。就以轻松些的例子来说罢。有的老朋友数年不见,再见面洽谈,会发现谈不到一处去了。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不是我们不喜欢对方,只是双方心里都变了,又因为缺少交流,没能及时为对方调整,便渐行渐远,不再是对方记忆中的自己。又如,年少时追过星吗?当年多么迷恋的人,后来也淡然了,或者说,终有一天会淡然的。有句话说:治愈心痛的最佳药方,是时间。不因为别的,恰是因为时间会改变一个人,而众生都是易变的。这便是精神的无常。 我想,佛说无常,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只是说了一个客观事实。看清了世事无常,才知道“金刚不坏”的难得可贵。 苦。 我不相信哪个成年人会不明白人生是苦,只是有人略懂,有人懂得透彻。“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恨憎恶、求不得、五阴盛”,这些话我们都晓得,都会说。而佛想告诉我们的,无非是我们自以为是乐的那一两分……也是苦。我隐约能理解一些,不能全懂。得而复失,便是乐中生苦的一例。任何拥有的快乐都有消逝的一刻,就彷如有生必有死,而失去对人来说是痛苦的,这点在前一篇读书笔记里讨论过。 最后,感慨一下我被绕得有多晕。 《金刚经说什么》,看名字也知道是对《金刚经》做的比较浅显易懂的解说,可我还是不能全懂。似乎明白一阵,再看两页又糊涂了。看注释似乎明白了,抛开注释看经文,立马又不懂了= = 开经偈里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又有言说“佛法难闻”,我原本还沾沾自喜,觉得这都被我听到、看到了嘛,有多难遭遇呢?用心研究一下才知道,字句是都摆在你面前了,连解说都写给你看了,可你真能明白吗?道理似乎就在眼前哦,似乎就隔了一层雾哦,可“无上甚深微妙法”你就是接触不到有木有?似懂非懂有木有?觉得自己好笨有木有?有木有!就算懂了,又很难遵循有木有?“受持”二字也就说着简单有木有?各种惰性有木有?“其性刚强,难调难服”说的就是我了有木有!有木有!
无忧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67页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贪嗔痴慢疑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们大家检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
-
第204页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 因为佛称的娑...
-
第382页 化所无化分
-
第456页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解释法相,解释个人心中五花八门的“天堂”: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法相?一切的现象、观念都...
-
第466页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为什么许多人文章写不好?尽管你思想很美丽,一下笔写文章,就不是你原来那个美丽的思想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