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会学习”
- 章节名:什么是“学会学习”
前言: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阿尔文·托夫勒 所谓学会学习,就是学会自主学习,学会高效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学会学以致用。 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卢梭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的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 引自 什么是“学会学习” 1 树立自主学习的学习观是“学会学习”的基础。 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 在操作上,还包括独立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 1)自我识别 2)自我选择 3)自我培养 4)自我控制 2 具有坚定明确的目标是“学会学习”的前提。
尼·布勒马:“无论你处于多么有利的地位,假如你没有目标或者只有很小的目标,那你作为人,终究是脆弱的。只有心中有一个坚定地,值得你为之做出最大努力的目标,才有可能期待自己在精神上和道德上也达到一定的高度。” 爱因斯坦:“对于一个严肃认真的年轻人来说,尽可能准确无误地为自己确定所追求的目标,这是十分自然的事。” 引自 什么是“学会学习” 3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毛泽东:“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笛卡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1 研究学习规律,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2 重视借鉴前人的学习经验。 3 要注意联系学习实际,研究具有不同针对性的学习方法。 4 要做到从个人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建立适合于自己特点而又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 5 要研究和探索适应新的技术发展要求的新的学习方法。 “学有其法,学无定法,学贵得法。” 引自 什么是“学会学习” 4 善于自学是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
钱伟长:“每天晚上8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2点我是不停止自己的学习的。我大学毕业那个时候,没有计算机,没有火箭,没有原子弹,没有宇航,没有半导体,没有激光;有的连名词都没有,按道理我对这些一窍不通,不过你们在学,我也在学,我全把它学来了。我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全懂,我是靠自学,靠不断的自学,所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引自 什么是“学会学习” 5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是学会学习的保证。
包括崇高远大的学习理想,热烈浓厚的学习兴趣,勤奋向上的进取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谦虚谨慎的学习风尚等。……学习品格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而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的。 引自 什么是“学会学习” . 对于以上内容,我做了一下整理: 学习主要是自学(4),也就是自主学习(1)。 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此”到“彼”的过程,“此”就是当下的自己,“彼”是希望所成为的自己。如果不想达到“彼”,学习根本无从谈起,这个“彼”就是目标(2)。 从“此”到“彼”的过程有多种可能,为了成功到达彼岸,也为了高效到达彼岸,涉及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即是科学的方法(3),主观因素可以概括为学习品格(5)。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要知晓学习的一般规律(3.1),掌握一般规律也是需要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一是西方现代的科学结论(这是书中没有提及的),二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经验智慧(3.2)。掌握了学习的一般规律之后,还要结合实际才能有效实践。这个实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对象的实际(3.3,内容,目标,阶段等),一是自身实际(3.4,基础,智力,非智力因素(思想,文化等),习惯,技术(工具书,网络),环境(使用图书馆)等)。这些方法都是相对静态的,在实践中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方法进行积极创造(3.5)。 . . 结合本书内容,以一个更高的视角对学习全程进行总结: 学习的主体是人,人是根本。人的维度,可以概括为人格、能力、行为三部分。 学习是人与外界的交互过程,其维度可概括为人,物,时间。 人的维度以其人格、能力、行为三个子维度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 从时间上,学习行为可以分为完成态,进行态,将来态三个部分。实际上,严格的进行态只有一个点,没有意义,在此,我把进行态解释为面向目标的将要进行的学习行为,将来态则解释为目标本身。 物的维度,有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两个子维度。 以上三个大的维度是相乘关系,即,完全的相互渗透,每一个子维度都与其他大维度的各个子维度相结合,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要素。因此,共有3×3×2=18个要素。但学习资源与环境相对固定,且在当今基本上足够充足,不构成对学习的明显影响,因此,把这二者作为静态量,除非特殊情况,不参与单独讨论。学习的完成态已经固化,转化为当下的主体状态,因此也不进行单独讨论。这样,我将讨论3(人的三个子维度)×2(时间的二个子维度)=6个要素。 . 我从时间上对各个要素进行展开。 首先是目标,没有目标,则学习行为根本不可能发生,所以目标是学习是前提。目标是被当前的个体做出的,所以目标是由人的人格、能力、行为三者所决定的。目标以个体当前能力(心智能力及操作能力)为依据(要素1),以人格(价值观、动机、兴趣)为导向(要素2),通过行为来完成(要素3)。目标的内容(被能力中的认知维度决定)以及个体追求目标的强烈程度(人格的动机维度),达到较高程度时我们称之为志向(志向被分解为要素1和要素2的结合体)。目标的价值取决于个体的精神追求(要素2),目标的内容,主要是对能力的一种期许(要素1),当代的学习者,应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目标的行为层面,要素3)。 进行态的学习行为,决定了实际学习过程。这个过程的进行状况,在能力维度(认知子维度)体现为策略和方法(要素4),并以人格维度的信念、意志作为执行的保证(要素5),整个过程在日常行为中表现为学习习惯(要素6)。 完成态的学习行为与进行态的学习行为其实是连续的、一体的,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故也没有必要去单独讨论。 . 在展开了6各要素之后,我要从辩证的观点谈谈诸要素的关系。没有任何东西是孤立存在的。 随着学习过程在时间中推移,物的维度如果发生剧烈变化,则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虽然在正常情况下,这一维度非常稳定而几乎不同考虑)。 在学习的执行过程中,主体因为学习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学习的整个目标有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整个目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主体向目标的靠近,主体的各个维度也因学习在不断变化,主要表现为人格更加完善、成熟,认知能力水平更高,心智能力更强大,行为能力更强,更稳定等,主体面对的子目标也因此不断变化。子目标不断转化到主体子维度的内涵中,成为影响下一个子目标的要素。 . 可以看到,每一个要素本身还有不同侧面的体现,这是因为,上述子维度仍然是非常宏观的概念,可以被继续细分成更多的子维度。现在就一些主要问题单独说明,全部展开是不可能,也无意义的。 要素1,要素2,要素3,都是由主体的现实情况决定的,无从讨论,人不可能在当下超越其自身。 要素6是由要素4,要素5决定的,本身没有太深刻的内涵。但需要强调的是,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可以大大减轻心智力量的负担,帮助我们进入良性循环,因此,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简单说,习惯养成靠的是长期的规律性行为。并且,注意细节。这个话题可以单独展开,有待专门的书目。 要素5也是由主体当下的人格状态决定的,无从讨论。我想说的是,人格问题本身就是心理学的一大难题,对其做正交化分尚无定论。但我认为,人格中最具决定性的,还是认知,情绪二者。比如在非智力因素中,对人影响最大的信念,价值观等,主要来自于人对客观世界和对自我的认知。而像兴趣这种关键因素,则主要是价值观,认知能力,情绪等共同决定的。意志力一方面直接受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主要受到对消极情绪的认知的影响。态度,主要取决于认知……性格,更是以上种种综合之后的宏观表现。因此,虽然非智力因素极难讨论,我基本上坚持把认知和情绪作为讨论的基点。情绪的生理机制可能不太清楚,而且也几乎不可能去改变,所以最重要的是对情绪的认知和调控,这是元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最终,对于非智力因素,我们能做的主要还是认知上的努力。方法无他,学习,反思,实践,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素4,是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操作性最强。学习战略可称为学习策略,学习战术可称为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无非就是生命的运用过程,具体的,就是对时间运用(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学习的策略或方法,追求的就是对时间的有效运用。这种运用的依据,是学习的科学规律,如前面所述,这本身是需要学习的;在掌握了基本规律之后,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根据自身的状况,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法。这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深入学习之后,我会逐渐增加到这个子要素中,对其结构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