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页 第三章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第一节 会计等式】
Delay No More (人情莫道春光好 只怕秋来有冷时)
读过 会计基础
- 章节名:第三章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第一节 会计等式】
- 页码:第28页
第三章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第一节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实质上看,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主体的产权关系、基本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㈠会计恒等式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资源的所有者,或者用现款、或者用实物等,投入企业供其运营,企业在经营中加以运用,形成以企业名义所持有的各种资产,如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材料、货币资金等。但所有者的投入不是无偿的,而是对所提供的资产存在相应的要求权(会计上称为权益),有多少资产,就有多少权益,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无权利的资产,也没有无资产的权益,而且在客观上也必然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也必定有一定数额的资产。也就是说,资产与权益在任何一个时点都必然保持恒等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用公式表示,即: 【资产=权益】 企业的资产来源于投资者的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借入资金及其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效益,分别归属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归属于投资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归属于债权人的部门形成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由于权益是由债权人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部分构成,因此会计恒等式可进一步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以上等式能直接反映出资金运动三个静态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因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也是构成资产负债表的三个基本要素。由于该等式是会计等式中最通用和最一般的形式,所以通常也称为会计基本等式。 ㈡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天会发生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从而引起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但并不影响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⒈对”资产=权益“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权益“等式两边会计要素变动的方式,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⑴资产与权益同时等额增加。 【例3-1】甲企业于20××年1月2日获得所有者A追加投入资本100 000元存入开户银行。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方的银行存款增加了100 000元,权益方的实收资本也增加了100 000元,由于资产和权益分别在会计等式的左方和右方,等式两边同时等额增加,使资产总额仍然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因此并没有改变等式的平衡关系。 ⑵资产方等额有增有减,权益不变。 【例3-2】甲企业于20××年1月12日从银行提取现金5 000元。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方的银行存款减少了5 000元,库存现金增加了5 000元。由于资产方一个项目减少而另一个项目增加,且增减金额相等,因此,资产总额不变,资产总额仍然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 ⑶资产与权益同时等额减少。 【例3-3】甲企业于20××年1月15日开出支票动用银行存款18 000元,偿还前欠货款。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方的银行存款减少18 000元,权益方的应付账款也减少18 000元。由于资产和负债分别在会计等式的左方和右方,等式两边同时等额减少,使资产总额仍然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 ⑷权益方等额有增有减,资产不变。 【例3-4】甲企业申请,银行于20××年1月18日同意将甲企业短期借款30 000元展期两年,变更为长期借款。 这笔经济业务权益方的短期借款减少了30 000元,而长期借款则增加了30 000元,实际上是企业以举借一笔新债用来偿还一部分旧债。负债方一个项目增加,另一个羡慕减少,增减金额相等,权益总额不变,因此,资产总额仍然等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 ⒉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的影响 如果把权益分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个会计要素,我们不难看出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影响,会扩展为九种类型变化(如表3-1所示)。 表3-1
⑴资产和负债要素同时等额增加; ⑵资产和负债要素同时等额减少; ⑶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同时等额增加; ⑷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同时等额减少; ⑸资产要素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 ⑹负债要素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 ⑺所有者权益要素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资产和负债要素不变; ⑻负债要素增加,所有者权益要素等额减少,资产要素不变; ⑼负债要素减少,所有者权益要素等额增加,资产要素不变。 综上所述,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必然会引起会计等式的一方或双方有关项目相互联系的等量的变化,即当涉及会计等式的一方时,有关项目的数额发生相反方向等额变动;而当涉及会计平衡公司的两方时,有关项目的数额必然会发生相同方向的等额变动,但始终不会打破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二、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收入,实现盈利。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通常将收入与费用比较后,才能确定企业一定时期的盈利水平。即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即表现为利润。用公式表示,即: 【收入-费用=利润】 以上等式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绝对运动形式,即资金运动三个动态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企业在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说明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因而也是构成利润表的三个基本要素。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属于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利得,费用属于日常活动中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也不包括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损失,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相关利得和损失调整后,才等于利润。
Delay No Mor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46页 第四章 会计凭证【第一节 会计凭证概述】
第四章 会计凭证 第一节 会计凭证概述 一、会计凭证的概念和种类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
-
第32页 第三章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第二节 复式记账】
第三章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第二节 复式记账 为了对会计要素进行核算和监督,在按一定原则设...
-
第28页 第三章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第一节 会计等式】
-
第22页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第二节 会计科目】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第二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
-
第16页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第一节 会计要素】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