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页 当代中国知识场域与公共论争的形态特征
- 章节名:当代中国知识场域与公共论争的形态特征
- 页码:第270页
1990年代初,国家一方面从此前的“过度控制”的“纯学术领域”部分退让出来,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共论辩的引导、规划与控制。这为知识场域的自主性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空间,但同时也制约着其结构形态。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在于公共性问题相隔较远的专业领域,国家干预较弱,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空间来发展相对较强的学术内部规范,而在与公共问题直接相关的学科领域,学术规范的自主性则相对较低。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政治学专业领域。在欧美学院的专业学科划分结构中,对本国自身的政治研究是政治学专业中的主干学科;而中国目前的政治学专业设置则与之相反,最主要的学科是“国际政治与对外关系”,“公共管理”次之,而“中国政治”至今没有被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因此,1990年代兴起的学术专业主义运动,其专业规法化水平在各个学科中呈现出严重的非均衡分布。而专业化发展水平最低的正是“中国政治”等与当代公共讨论最直接相关的学科领域。这对公共思想讨论造成了严重的结构性影响。
90人阅读
霄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03页 多重焦虑下的阐释 3
对理论的理解应该是把该理论置入其产生的具体情境里,寻找到它产生的思想动力和理论逻辑。对...
-
第228页 如何认识转型中国 关于民主,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分歧
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民主之争实际上并不在同一层面上:新左派更多关注的是民主的好坏问题(何...
-
第270页 当代中国知识场域与公共论争的形态特征
-
第278页 当代中国知识场域与公共论争的形态特征3
在没有确立只是自主性前提下的只是生产,使得知识的学术性与政治性一方面完全分裂,同时又以...
-
第322页 当代中国思想状况的话语分析
本文的分析揭示了诸多在论争中看似激烈对立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积善在话语层面上却是共享...
> 查看全部1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