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页 圣托马斯·阿奎那
- 章节名:圣托马斯·阿奎那
- 页码:第562页
几年前,在我拟选修的课程里有一门“宗教哲学”。我问一位哲学系的同学,什么是“宗教哲学”,暗含的意思是“宗教”与“哲学”这两个词之间本身形成一种对立和背反。他的回答是,“宗教哲学,就是在‘托马斯·阿奎那’的名字前面加一个‘圣’字”。 诚然,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只需去看看罗素对他那些宗教观点的引述和总结(尤其是《异教徒驳议辑要》、《神学大全》),你就可以看出他具有着那个时期多么独放异彩的智慧、胆魄和个性。给阿奎那加冕“圣”谥,也是我所欣许的。 尽管如此,罗素依然在最后评价如下:
阿奎那没有什么真正的哲学精神。他不象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那样,始终不懈地追逐着议论。他并不是在探究那些事先不能预知结论的问题。他在还没有开始哲学思索以前,早已知道了这个真理;这也就是在天主教信仰中所公布的真理。若是他能为这一信仰的某些部分找到些明显的合理的论证,那就更好,设若找不到,他只有求助于启示。给预先下的结论去找论据,不是哲学,而是一种诡辩。因此,我觉得他是不配和古代或近代的第一流哲学家相提并论的。 引自 圣托马斯·阿奎那 阿奎那可能认为“认识上帝的途径有三:通过理性,启示,和通过一些事前只由启示才能认识的事物的直觉。”罗素可能认为,科学和实证是得出结论的必要前提。而在理性论证前做出任何超验预设都是一种自圆其说的“转圈圈”。“给预先下的结论去找论据,不是哲学,而是一种诡辩。”要知道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一种给自己的“结论”找论据的“诡辩”生活里。(当然,“大胆假设”或想象力不包括在内。)而若学术也沦为一种自设前提、自设结论的诡辩,那真是人类的灾难。
90人阅读
尘埃野马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348页 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
阿拉伯人与日耳曼人不同,他们摒弃了那些被他们所征服的人民的宗教,但是接受了被征服者的文...
-
第489页 黑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
我们用“黑暗时期”这一词汇来概括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这一段时期意味着我们过分着重了西欧...
-
第562页 圣托马斯·阿奎那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