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页 第一章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 章节名:第一章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 页码:第12页
希腊人发明了“学校”这个概念是毫无疑问的。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这反映了一种典型的雅典式的信仰:他们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自然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就连凶悍的斯巴达人,虽不像他们的邻居一样强调思考和学习,但也建立的学校。根据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里所写的利库尔戈斯的一生,斯巴达人把7岁的男孩招进学校,让他们在班上共同训练和玩耍。......凡是有学校的地方,人们就会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有着某种程度的认识。 引自 第一章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的本质目的并非为了教育,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打发闲暇时光,而学校最初的方式,正如斯巴达的例子所揭示的,是具有社交训练目的的、让孩子们“共同训练和玩耍”。 而当今的中国教育,无论是初等还是高等,甚至部分大学教育,都违背了这一最初原则,变成了以一个节奏教授知识,以分数衡量掌握程度的机械填鸭行为。知识的实用性不是人们关心的主题,学了这些能做什么、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及增进对生活的了解,根本就不是中国当代教育的重心。比这更糟糕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过于追求标准化,很多时候个人的需求--包括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和社交的心理需求-被严重低估和扼杀。老师习惯于以一个节奏授课,以同样的作业布置给全部学生,以一张卷子的表现衡量每个学生的权重并且给他们贴上“好学生”、“差生”、“聪明但是不用功的学生”“用功但是不聪明的学生”等等标签,人为划分出群体,以分数定义出每个群体的社交范围,并造成了事实上的弱势群体(差生)。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关系往往不是平等的和互助的; 唯分数论的世界中充满了歧视和竞争。由此造成的一种现象,就是越好的学校(=平均考分高的学校)的人际关系越冷漠,放学之后学生们往往匆匆回家为自己的考试做准备,而不愿意花时间和同学在一起。说到底,一起学习有可能让学习伙伴得到比自己更高的成绩,从而超过自己,而自己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在一个互相帮助得不到奖励的环境中,谁又会花费自己的时间成本,去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呢?乐于助人、乐于分享并不能把你送到比较好的大学(往往和比较好的工作划等号)去,但是高分却可以。 在这个体系中,老师的个人价值也受到低估,他们变成了传达知识的工具,以同样的教学大纲教学,他们最受尊重的不是与学生沟通交流,指导他们在学业和人生中奋进的能力,也不是他们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而是让学生得高分的技巧。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没能抓住教育问题的核心:我们的现代教育体系,就是缺乏对人的尊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