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之解:求义理,先求训诂——何休的大义与苏洵的诡辩
- 章节名:“元”之解:求义理,先求训诂——何休的大义与苏洵的诡辩
甲骨文真正的“二”字是上下两横一般长,而如果上边是长横、下边是短横,就是“下”字。甲骨文里的“元”是个会意字:“人”之“上”,表示的是“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国和狄人作战,晋国的先轸冲进狄人军中战死,而后“狄人归其元,面如生”,也就是狄人把先轸的脑袋归还晋国,其面色宛如生时。在《孟子》里边,“元”字一共出现过两次,也都是“头”的意思。 引自 “元”之解:求义理,先求训诂——何休的大义与苏洵的诡辩
75人阅读
isNull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始隐新义:《春秋》不始于隐公
杜当初也是从《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访问鲁国这件事入手,推论《春秋》的完成过程分为三...
-
以古史为时政作解:始隐而意在三桓
孔子如果想说清楚自己所处的时代,说清楚鲁国的当代史,那就怎么也避不开三桓;而要想说清楚...
-
“元”之解:求义理,先求训诂——何休的大义与苏洵的诡辩
-
王者孰谓
所谓“鱼藻之意”,《诗经•小雅》有一篇《鱼藻》,字面上赞美周武王的,而《毛诗序》认为...
-
大一统:并非“大统一”
汤因比曾经这样描述统一国家的特征:“当统一国家一旦建立之后,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求...
> 查看全部2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