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孟子”,略谈春秋时期的女性称谓
- 章节名:释“孟子”,略谈春秋时期的女性称谓
“名”取得很早,取名规矩是:在孩子刚出生第三个月的月末,选择吉日给孩子剃去胎毛——但不是全剃,其中一种规矩就是男孩留下左边的胎毛,女孩留下右边的胎毛,《礼记•内则》谓之“男左女右”,这大约就是“男左女右”的来历,然后又有一套仪式,由父亲亲自来给孩子取名,这个名不但要被遍告宗族,还将被登记在册。 至于取“字”,男子之字理论上是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由嘉宾来取, 女子之字则是许嫁而行笄礼的时候所取,即《礼记•曲礼》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女孩子许嫁,行笄礼而后才会有“字”, 所以闺女待嫁便可称为“待字”。 引自 释“孟子”,略谈春秋时期的女性称谓
82人阅读
isNull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制度渊源与学术质疑
并非“真实的事实”本身,而是这种“被当作”的“真实的事实”,在社会与政治上产生着“真实...
-
《榖梁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解
在解释《春秋》经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时,《公羊传》说‘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释“孟子”,略谈春秋时期的女性称谓
-
一继一及,非鲁之常
鲁国的继承制度到底如何?李衡眉归纳说:“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为范围,在‘嫡长子’继...
-
谥法与禁忌
从周人以来,男人在社会交往中普遍互相称字而不称名,后来的文人又喜欢给自己起“号”;女子...
> 查看全部2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