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小史
- 章节名:摄影小史
一 P4
如果说今天的摄影运作情形首次让前工业时期的摄影盛况引起注目的话,那是与资本主义工业激起的动荡有着潜藏的关联。 具有沙文主义倾向的小刊物《莱布尼茨报》就是个例子:这份报纸便认为应当及时对抗这项来自法国的恶魔技艺,(笔记略该报载)......就是针对这种具有拜物资倾向且基本上又是反科技的艺术观,摄影理论家曾不自觉地抗争了近百年之久,而当然未能取得任何成果。这是因为他们做的,只是向审判者的权威挑战,只是一心一意在代表守旧艺术观的法庭面前为摄影者辩护。 引自 摄影小史 P12
不管摄影者的技术如何灵巧,也无论拍摄对象如何正襟危坐,观者却感觉到有股不可抗拒的想望,要在影像中寻找那极微小的火花,意外的,属于此时此地的; 引自 摄影小史 (什么叫”不可抗拒的想望”,“想望”是什么?指想法?愿望?想望过去?好像都不是这个意思啊,台湾译者的台式词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有了这火光,“真实”就像彻头彻尾灼透了相中人──观者渴望去寻觅那看不见的地方,那地方,在那长久以来已成“过去”分秒的表象之下,如今仍栖荫着“未来”,如此动人,我们稍一回顾,就能发现。因为对相机说话的大自然,不同于对眼睛说话的大自然:两者会有不同,首先是因相片中的空间不是人有意识布局的,而是无意识所编织出来的。 引自 摄影小史 (“相片中的空间不是人有意识布局的”这句话没懂,相片中的空间多少是受了人的意识吧?在此的空间指什么?)
只有借着摄影,我们才能认识到无意识的视象,就如同心理分析使我们了解无意识的冲动。 摄影在科学认知方面同时还开启了面相学的观点,揭露了影响世界的极微小之物──相当清晰也够隐秘,足以在白日梦觅得栖荫之地。 引自 摄影小史 P13
老朵田戴对达盖尔银版相片的观感,他如此写道:“起初,人对自己第一次制造出来的相片不敢久久注视,对相中人犀利的影像感到害怕,觉得相片里那小小的人脸会看见他......" 引自 摄影小史 (作为同时是画家和摄影家的托马斯 埃肯斯Thomas Eakins,1844~1916,就因擅长拍摄能够表现被摄者性格特点的肖像照片,而让有的人害怕被他拍照。) P17
欧立柯(Orlik)谈到早期相片时曾说:“这些相片虽然朴实单纯,却像素描或彩绘肖像佳作,与晚近的相片比起来能产生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力,主要的原因是被拍者曝光的时间很长,久久静止不动而凝聚出综合的表情。” 引自 摄影小史 P19
早期的相片,一切都是为了留传久远:不光指那些无可比拟的集体合照,──他们的消逝自然可视为一大征兆,最能准确地显现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情势──甚至连衣服的褶痕也更持久。这一点,只要看看谢林(Schelling)的外衣就能明白;谢林如此穿着,可以信心饱满地走向永恒了:外衣在穿者身上取得的形态并不比他脸上的皱纹逊色。 引自 摄影小史 (从书中的图片看,片中谢林的表情很有意味,严肃,愤怒,眉头紧锁,双眼炯炯有神,但没有觉得他的衣服很棒,不知道是不是图下方小字告诉我们“其衣褶整个重描过”导致现在已看不到明显的褶皱的原因。好想看看原作,或许会比书上的图清晰。) 二 P21
当时摄影的高品质表现并不是归功于他们的艺术基础,而是由于他们技术方面的掌握能力。 引自 摄影小史 (“当时”指1840年) P22
“那个时代的被拍者需要有个支撑点,以便在长时曝光的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动。起初需要的只是头部扶持物或支架,不久从名画获得了灵感,为了满足“艺术性”的渴望,再添加了其他道具,比如第一个增添的是柱子和帘幕。 引自 摄影小史 P24
早期的人相,有一道“灵光(aura)”环绕着他们,如一种灵媒物,潜入他们的眼神中,使他们有充实与安全感。这里,也可以轻易地在技术方面找到对等的情况,因技术的基础就在于光影的绝对连续性,从最明亮的光持续不断渐进至最幽暗的黑影。 引自 摄影小史 (大陆的张玉能老师用光晕这个词解释aura,我个人认为台湾译者用灵光这个词很大程度是受80年代身心灵在台湾兴起的影响,在大陆虽然似乎在佛教中有灵光这样的词,但日常生活较少用到,大陆近几年才开始传播身心灵理念。) 三
12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