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投书
- 章节名:第一章 投书
岳钟琪对当今皇帝不管何等忠心,但民间相信岳钟琪身上所流的血液,使得他成为复仇雪恨、恢复汉人昔日荣耀的不二人选。岳钟琪知道民间的这种想法,而他也知道,皇帝对此知之甚详。 这件事虽让岳钟琪脸面挂不住,但他还是得上奏此事,就算他不奏,底下的僚属也会奏报雍正——即使他视僚属为友。这件事虽然微不足道,但他们若想宦途顺利,则事无大小,只要危及国本都不能隐瞒。 引自 第一章 投书 封建社会中这一套系统中皇帝威慑力好大……。(皇帝威慑天下,天下以道德束缚皇帝,这套系统就相互钳制住了……)
张熙的父亲名新华,家住在湘南安仁县外约一百二十里的小村。张新华是乙亥年进学,因被控告参与地方骚乱而被除去功名,所以不得再着学袍。 引自 第一章 投书 维稳人士……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书如此,读起来不顺,其实既然像序言中所说,这件事的所有历史资料都保存完好,那么就是在信息量充足的情况下反而没有理清楚条理。比如,在逮捕曾静等人的时候,连县官衙役们如何筹划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写出来却是让人读得不明不白,非要前后段来回重读几次。 比如,在说浙江李卫抓人的时候,说他之前比较有经验,因为他此前办过这类案子,这个案子是因为blablablabla,然后皇上下旨要他去哪里哪里抓人。这里另起一段说,“李卫立刻遵旨办事,……”不明白这里为什么要突然换了一段,因为其实是和上一段的下旨是紧接着的事情,应该和上一句接着,而切换了一段让人疑心这个“遵旨办事”是回到了现在,“遵旨”是遵现在的“旨”而不是此前办过的那个案子了。 还有比如抓曾静的时候说,“王国栋巡抚也密令窝藏谋逆之四个县及比邻各县的知县遣拨兵役,……”这里应该是“谋逆窝藏的四个县”而不是“窝藏谋逆”,否则有歧义是那四个知县窝藏罪犯了。“王国栋巡抚也密令窝藏谋逆之四个县及比邻各县的知县遣拨兵役,严行防范地方生事,或者防范谋逆党羽突然现身。尤其关键的是原籍山东的永兴知县戴文馍,……”这里说完防范谋逆之后用个“尤其关键的是……”,读起来以为是要强加防范的某强盗,但其实是一个官兵。这里可以用“这里尤其关键的是”添加个“这里”来进行下缓冲,表明和上一句的后半句没关系。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和心目中预期的含义有出入,因此读过这一句之后又回头来读。老是如此读着读着又重读一句,就像是老一卡一卡的很不舒服。 总之就像在有人的笔记里说“雍正派年羹尧担负节制监控皇十四弟”没有说清楚是在雍正登基之前还是之后一样,读起来似乎是通顺的,但是细究起来很多很多的地方都很模糊,再加上翻译的足够“雅”但却不够“信、达”,有些逻辑错误,还有一些地方缺少连词,读得很不顺畅。 整体的故事就是,一介平民因为信息不畅,误信了某些传言,皇帝知道后,对其进行政务公开,于是此人被感化了……(这句话绝非在影射某不透明政府……),然后皇帝将整件事记录下来发行书刊并派出官员进行下乡慰问演出。 好玩的是雍正和乾隆针对这件事的不同态度。在译后记里面译者说的是因为雍正主张文化大同天下一家,以儒家学说来解释清朝取代明朝统治的合法性;而乾隆则是一个满族精英主义者,更强调满族人自身的身份认同。舍去这些解构和解读,我觉得好像他们的反应好像电脑程序啊:吕留良贬斥皇祖,而曾静仅贬斥在任的皇帝,因此吕留良家族遭难,曾静无罪释放;待得原来的皇帝驾崩成为皇祖,那么曾静就成了贬斥皇祖的人,像吕留良一样,因此要家族遭难。 一石激起千层浪,把道理讲清楚很容易,如果想把整件事所有的浪花涟漪都牵扯进来讲,未免太过冗长,更何况本身的道理就没讲清楚呢。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