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页 第七章—故事材质
- 章节名:第七章—故事材质
- 页码:第165页
主人公必须具有移情作用;同情作用则可有可无。 同情是指可爱。例如,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安或斯潘塞•特蕾西或凯瑟琳•赫本所扮演的典型角色:在他们登上银幕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会喜欢上他们。我们愿意他们成为我们的朋友、家人或恋人。他们具有一种天生的可爱性,并能唤起同情。而移情却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反应。 移情是指“像我”。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观众发现了某种共通的人性。当然,人物和观众不可能在各方面都相像;他们也许仅仅共享一个素质。但是人物的某些东西能够拨动观众的心弦。在那一认同的瞬间,观众突然本能地希望主人公得到他所欲求的一切。 观众这种不自觉的心态逻辑大略是这样运转的:“这个人物很像我。因此,我希望他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因为如果我是他,在那种情况下,我也想得到同样的东西。”关于这种联系,好莱坞有许多同义语:“一个可以追随的人”、“一个可以为之喝彩的人”。这一切都是描述观众心灵中所产生的与主人公的移情联系。被如此打动的观众可能会移情于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但是他们必须移情于你的主人公。不然的话,观众与故事之间的纽带便会被割断。 观众纽带 观众的情感投入是由移情作用来固着的。如果作者未能在观众和主人公之间接上一根纽带,那么我们就无法投入到影片中,也感觉不到任何东西。情感投入与是否能唤起博爱和同情毫无关系。我们的移情作用,其原因即使不是自我中心的,也是非常个人化的。当我们认同一位主人公及其生活欲望时,我们事实上是在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欲望喝彩。通过移情,即通过我们自己与一个虚构人物之间的替代关系,我们考验并扩展了我们的人性。故事所赐予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机会:去体验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外的生活,置身于无数的世界和时代,在我们生存状态的各个深度,去追求、去抗争。 因此,移情是绝对的,而同情却可有可无。我们都遇到过不能引起我们同情的可爱的人。同理,一个主人公可以是招人喜欢的,也可以不是。由于不明白同情和移情之间的区别,有些作家自然而然地设计出好人英雄,害怕如果明星角色不是一个好人,那么观众便不会认同。然而,由迷人的主人公主演反而在商业上失败的影片已经不计其数。可爱性并不是观众认同的保证;这只不过是人物塑造的一个方面而已。观众只认同深层人物性格,即通过压力之下的选择而揭示出的天性。 乍看起来,创造移情似乎并不困难。主人公是人;观众也都是人:当观众昂首仰望银幕时,他能看出人物的人性,感觉到自己也分享这一人性,因之与主人公之间产生一种认同感,并一头扎进故事里面。实际上,在伟大作家笔下,即使是最不能同情的人物也能被赋予移情作用。 引自 第七章—故事材质
97人阅读
谁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18页 第五章—结构与人物
在人物塑造的表面之下,无论其面貌如何,这一个人到底是谁?在他的人性的最深处,我们将会发...
-
第162页 第七章—故事材质
主人公是一个具有意志力的人物。 其他人物也许冥顽不化,甚至麻木不仁,但主人公必须是一个具...
-
第165页 第七章—故事材质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