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值得写书评就写在笔记前面。
[ e c h o ]
读过 西方文论
- 章节名:不值得写书评就写在笔记前面。
从朋友家的书架上抽了本相对薄的书,本想饭后便前读一读。。。 读着我就想,这本书(还是教材?)的编者们和写手们中的一部分估计也不明白自己在写什么吧。内容上乱七八糟抓不住重点,很多语句那写的是中文么? 有某些篇章在好大一段中间不带喘气地抄二手原著之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估计还是比较好的情况,后来看到大段落抄完原著之后,末尾加上了两行让人哭笑不得的评价。我觉得自己贱啊,又没人逼我看,但贱劲儿和强迫症上来了,就是要翻完一本书再说话,不能妄下结论。 不想多说了,就举一个例子,因为这页做了点笔记,抄到这段读了几遍之后,哭了,笑了,没懂。第265页:“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的说法,很明显是在反对现实主义文论的艺术模仿生活的观点。当然,就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这一方面来看,王尔德自然是错误的。但是,他指出了艺术对生活的关系的另一方面,即艺术对生活的强烈的影响和反作用,这是颇有见地的。我们的生活中的的确确存在着以艺术为理想样板和师法对象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还非常普遍。不过,我们不能用这一面去完全否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的另一面。” 懂了么? 看来这本书还出了第二版,当学生不易啊,要是哪个倒霉学校用了这本当教材,学生考试还得背吧,这背下来正常逻辑都背得成负数了吧。教材很重要啊真的很重要!算了最后再说两句不说了。。。 刚才说的二手原著,也就是“教材”抄“教材”,这本书读完,读不下去的翻完,我满脑就记得另一本书了,因为保守估计本书里80%的脚注都是这本书:伍蠡甫编的《西方文论选》。 下面的摘抄是几个想找来原著重读一下的段落。所以说,再烂的书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还是希望直接抛玉,少抛砖和shi。
P.22-23 在悲剧的根源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悲剧人物的“过失说”。按照他的看法,“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但是好人并不等于完人,所以,他又从悲剧的特殊效果出发,进一步指出,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也不应写极恶的人又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两种布局都不合悲剧的要求,也即都“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P.110 维柯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但在《新科学》一书中确有许多天才见解。《新科学》的最大成就就在于表明了维柯的历史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维柯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他指出,古埃及留给我们有两大遗产,一是埃及人把他们以前的世界分为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另一个是这三个时代里所说的又三种相应的语言,即符号语言或神圣语言,象征的、譬喻的或英雄的语言,以及人的通信的普通语言,用约定俗成的符号来传达他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由此,他又认为有三个诗人时代。他指出,在荷马以前,有三个诗人时代。首先是神话诗人的时代,这些诗人自己就是英雄,歌唱的是真实的、严肃的神话故事。第二个是英雄体诗人时代,这些诗人改变了歪曲了原先的神话故事。第三才是荷马时代,他所接受的是那些神话故事的改变和歪曲了的形式。这是从这种历史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和诗的发展过程中,维柯进一步认定,在世界的儿童期,人们按照本性就都是崇高的诗人。世界在它的婴儿期是由能诗的民族组成的,因为诗不是别的,就是摹仿。 P.127 [席勒]游戏说,认为人类的艺术活动起源于游戏。 在《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十七封信中,席勒从康德的自由游戏这一艺术和审美活动的根本特性的说法出发,从人性的根源上说明了艺术起源于游戏。他具体是这样论述的:“……人并不满足于自然的需要,他要求有所剩余。起初,只不过是物质的剩余,保证他的享受可以超过眼前的必需;但随后是一种附加于物质的剩余,一种审美的补充,从而满足他对于形式的欲望,把享受扩展到必需的范围以外去……一旦当他把形式带进享受的领域里,并意识到满足他欲望的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形式,他就不仅增加了他的享受的广度和强度,而且使它在性质上变得更为珍贵。”“当雄狮不为饥饿所煎熬,也没有旁的野兽向它挑战时,它那无所施用的精力就给它自己创造了一个对象;它用自己那可怕的啸声,去填满那起着共鸣的荒野;在毫无目的的炫夸中,玩赏着自己旺盛的力量……动物工作的时候,缺乏是它活动的主要动力;它游戏的时候,精力的丰满和生命力的洋溢则是驱遣它活动的主要原因……这样,自然出发于需要的逼迫或物质的严肃性,通过过剩的逼迫或物质的游戏,进入审美的游戏;并且在它超越任何目的懂得束缚而飞翔于美的崇高的自由王国以前,自然已经在本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自由活动中,至少从遥远的距离上,接近这种独立了。”“想象借助于这种游戏,企图创造一个自由的形式,就最后一跃而为审美的游戏了。”“自由的游戏冲动不满足于把审美的剩余带到必须的领域中去,终于完全从必需中解放出来,于是美的本身就变成了人们努力追求的对象。人开始装饰他自己。自由的娱乐在他的欲望中占了一个地位,没有实用的东西很快地成为他娱乐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了。这样,形式逐渐从外面向人接近,例如在人的住宅、家具、衣服等方面,便是如此。最后,则占有人的本身,开始使他的外表起变化,然后使他的内心起变化。欢乐的毫无规则的跳纵变成舞蹈;手臂的乱挥乱动变成优美而协调的哑剧;因感情而发的杂乱的声音得到发展,并开始服从节奏,逐渐成为歌唱。” P.162-163 [雨果]诗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首先论述了人类诗歌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在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他说:“整个人类就如同我们每个人一样,经历过生长、发展和成熟的阶段……而由于诗总是建筑在社会智商,那么,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式,我们来分析一下,诗在原始时期、古代和近代这三大人类发展阶段中的特点究竟是怎样的。”接着,他对三个阶段的诗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一阶段的诗,属于原始时期,诗人“最先的话语只是一首赞美歌。那时,他离上帝还很近……他抒发内心之情,他歌唱有如呼吸,他的竖琴只有三根弦,上帝、心灵和创造……祈求是他全部的宗教,歌谣是他所有的诗章”。“这种诗,原始时期的这种歌谣,就是《创世纪》。”第二阶段的诗则是古代的诗,到了古代,人类社会出现了民族、王国,民族之间开始摩擦,互相妨碍,以致发生战争。诗也“由抒发思想过渡到描写事物。它歌唱这些世纪、人民和国家。它成为史诗性的,它产生了荷马”。第三阶段进入了近代,“一种精神的宗教,取代物质的、表面的偶像崇拜并潜入古代社会的中心,将它除灭,而在这一种衰老文化的尸体上,播下近代文化的种子。”“……戏剧是诗的第三阶段的,也就是当前文学的固有的特性。”最后,雨果对诗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全面总结概括:“可见诗有是那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相应地和一个社会时期有联系,这三个时期就是抒情短歌、史诗和戏剧。原始时期是抒情性的,古代史史诗性的,而近代则是戏剧性的。抒情短歌歌唱永恒,史诗传颂历史,戏剧描绘人生。第一种诗的特征是纯朴,第二种是单纯,第三种是真实。……抒情短歌的人物是伟人:亚当、该隐、挪亚;史诗的人物是巨人:阿喀琉斯、阿特鲁斯、奥利斯特斯;戏剧的人物则是凡人:哈姆雷特、麦克佩斯、奥赛罗。抒情短歌靠理想而生活,史诗借雄伟而存在,戏剧以真实来维持。总之,这三种诗是来自三个伟大的泉源即《圣经》、荷马和莎士比亚。”雨果用时代的分类法来探讨文艺发展史,认为文艺是时代生活的反应,是随社会生活的演变而演变的,表明了雨果的历史主义观点和社会学的文艺观,这是值得肯定的。 P.264-265 [王尔德]艺术重新创造生活 王尔德说:“艺术将生活看做其部分素材,重新创造它,给它以新的形式;艺术对事实绝无兴趣;它发明,想象,梦想;它在自己和现实之间保持了不可侵入的屏障,那就是优美的风格,装饰性的或理想的守法。”王尔德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作了完全不同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在他看来,不是生活造就了艺术,而是艺术重新创造了生活。王尔德在阐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有自己的逻辑和思路的。他认为,自然是生育人类的母亲,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创造了人类。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自然又是人类的创造。因为自然又不断在人类的思想、情感或审美中获得新的生命。人看自然,如何看,看见了什么,常常“依影响我们的艺术而决定”。为了说明这一点,王尔德以伦敦的雾景为例:“看一样东西和看见一样东西是非常不同的。人们在看见一事物的美以前是看不见这事物的。然后,只有在这时候,这事物方始存在。现在,人们看见雾不是因为有雾,而是因为诗人和画家教他们懂得这种景色的神秘的可爱性。也许伦敦有了好几世纪的雾。我敢说是有的。但是没有人看见雾,因此我们不知道任何关于雾的事情。雾没有存在,直到艺术发明了雾。”当然,王尔德在这里所说的“雾没有存在”,是说雾没有作为美的事物而存在,并不是指的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因为对于唯美主义来说,只有看到事物的美,才是真正看到了这一事物。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印象派画家描绘了雾的美,因此人们对伦敦的雾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引发人感冒和肺部发炎的可厌之物,而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 [王尔德]生活模仿艺术 在艺术与自然(生活)的关系问题上,欧洲人一直信奉“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王尔德一反西方文论的传统,不仅提出了艺术重新创造生活的观点,而且还提出了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的全新的观念。他在《谎言的衰朽》一文中借维维安之口说:“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发明一个典型,生活就设法去模仿它,在通俗的形式中复制它,就如一位有魄力的出版家那样……生活不仅从艺术得到灵性,得到思想和感情的深度以及灵魂的骚动或灵魂的平静,而且能在艺术的线条和色彩上形成它自身”,所以,生活并不是艺术的导师,而是“艺术最好的学生、艺术唯一的学生”。艺术总是居先于生活,它并不是模仿生活,而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浇铸生活。于是,对于唯美主义来说,巴尔扎克的小说不再是19世纪的法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反而是巴尔扎克创造和发明了19世纪法国社会生活。吕西安们、拉斯蒂涅们、伏脱冷们,最初都是先出现于《人间喜剧》的舞台,之后才出现于真正的人生舞台的。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的说法,很明显是在反对现实主义文论的“艺术模仿生活”的观点。 引自 不值得写书评就写在笔记前面。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