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页 “五四”意义再思
- 章节名:“五四”意义再思
- 页码:第111页
五四是启蒙,但此启蒙是西式启蒙,在中国人的传统精神中一无根基。故此启蒙实质上是批判,而这批判又不同于马克思辩证法所揭示的生活世界自身的实践批判,而是西方近代唯理主义批判,即在现实生活之上悬一西方理想,拿它来批判和改造中国。批判固可触及灵魂,却未必能改造灵魂。“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马克思语)。存在依旧,意识当然也就难变。此存在非指物质存在,而指作为文化精神之载体的国民性和生存方式。 唯理论的批判总与生活世界之间隔一道鸿沟。自“五四”起的唯理论批判愈趋激进,被引进的西方学说,一旦在政治和社会学实践层面上失败,旋即再引新说。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一直往前,直至找到马克思主义。这是“五四精神”的最后成果,在此意义上,“五四”运动功莫大焉。 今人再思“五四”之意义,至少有两点是昭然若揭的:其一,“五四”在文化观念上确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价值,将中国传统与现代化之张力推入了最深的文化精神层面,昭示了文化变革工作的不可避免性,同时也由其后的历程去证明这项文化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非可简单的凭迅即与之呼应的政治革命来毕其功于一役。其二,中西文化传统之冲突,不是由唯理论的批判所能解决的。这种批判只能在观念上否定传统,而成就不了再造本民族文化生命之宏业。历史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之复兴,终究离不开在新境域中发生的对传统之“存在的呼应”。 从改革开放对实事求是精神的尊奉,便可见到中国近代批判之唯理性质的终结,也可见到“五四”批判精神之遗产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原理中的新生。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时期”就这样写道“意识的改革只在于使世界认清本身的意识,使它从迷梦中惊醒过来”——这一点“五四”做到了;但是,“问题并不在于从思想上给过去和未来划下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恰是“五四”之偏激处。因为,我们不是“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我们今天正应当去领受马克思哲学所展示的境界,据此来再思“五四”。 引自 “五四”意义再思
86人阅读
decca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09页 “五四”意义再思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古代中国历史进程自身提出的内在要求,而是由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所逼迫出...
-
第110页 “五四”意义再思
西方政治制度是西方精神凝结而成的名器,中国的国民性是传统文化精神之载体,外来名器与自身...
-
第111页 “五四”意义再思
-
第112页 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
在各家各派道之言说的共性中,我们察觉到中国思想在一开始即把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统一在一起...
-
第113页 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
古希腊哲学思想则从其开端即确认了一个脱离人的宇宙,并试图对宇宙作一种逻辑的理解,然后再...
> 查看全部11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