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 服饰的变迁
- 章节名:服饰的变迁
- 页码:第3页
《汉书》:后数来朝贺,东汉(汉朝)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缴道周卫。 魏晋:道家返璞归真,衣裳呈现飘逸灵动的风格 南北朝:五胡乱华,以夷变夏,河洛士族衣冠南迁,形成岭南客家文化的基础,而此时的北方则为胡人秣马牧场 隋唐:进行复兴,推崇周朝礼制,并把胡服的元素融入其中,主要特点是华服冕裳,雄浑壮丽 宋:柔和温软、细腻,形成周朝礼制和清新素雅结合的常服,胡风式微,简洁的裙裾、袍衫 靖康之耻,衣冠南渡 辽:汉族官吏用五代后晋工服制,称为“汉服”,同时契丹之衣称为“国服”,相存 元:兼容并蓄,或弃而不用的矛盾心态。《元﹒舆服志》:参酌古今,随时损益,兼存国制,用备仪文。此时华夏衣冠堕于社会底层,士大夫理想破灭,颓废于纵酒、杂剧和曲艺之中 明:1,定鼎南京后,下令易服,兴复华夏衣冠。《明史》:壬子,诏衣冠如唐制。 2,简化延续了2000年的周礼“六冕制”。《明史﹒舆服志》: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沙袍,余不用。 洪武三年,又更:正旦冬至圣节并服衮冕,祭社稷先农册拜亦如是。 且把朝服用“文禽武兽”标示品级 同年推崇“服色五德”,以火德王天下,应尚赤,从此红色便流行于中华大地 3,明中期南部手工业发达,追求奢华风气,繁琐细致也成为当时的特色之一 清:满人入关,首先便“剃发易服”,易服主要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 《清史稿》:上议取锦州,命谐诸贝勒统兵四千,易汉服,偕大寿作溃奔状,夜袭锦州 《清史稿﹒舆服志》:宗德初元,已初步厘定,高宗(乾隆一代法式加详) 汉服与清朝服装的差异 1,衣形,线条:汉服褒衣博带,灵动飘逸;后者合体、平面 2,衣饰(边、口):汉服轻描淡写;后者注重装饰性 3,装饰:汉服抽象性;后者写实性 清末及后世特点: 1,着装自由; 2,突出人体曲线,且由含蓄表达走向直白坦率,其间出现旗袍 3,实用性、大众化、平民化为主流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