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 页码:第1页
1、大卫.鲍曼第一次冬眠醒过来的时候,心中的体验是“不能肯定自己到底是损失了一个星期的生命,还是他最后可以多活一个星期”。醒来后,似乎从未合眼。 这种对冬眠的描写很有意思。回想一下正常睡觉的感觉,正常的睡眠应该是有时间概念的吧?醒过来依稀会有自己睡了多久这样的认知。是因为管时间认知的脑区在睡觉的时候也依旧工作?(有没有文献研究啥的)。但是冬眠时身体完全停止工作,主观意识完全被按下暂停键,所以醒来后应该会有连一秒钟都没有睡着的感觉吧,想想好神奇。 对了,我总会觉得睡觉的时候意识是间断的,醒过来后需要靠记忆才能和睡前的那个自己接上,但对冬眠的人来说,意识反倒更像是连续的——只是不知道被按下暂停键后,记忆会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冬眠通常是冰冻冬眠,再怎么说,从冰箱里拿出一块肉来也是要解冻的啊(喂喂好像有点太奔逸了。。)总之,冬眠好多年醒来后的大脑到底会不会自动读档、读档的过程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还真是难以推测。不知道有没有专门写这方面的小说捏。 2、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明斯基和古德二人已证明,中性电路可以按照任意选择的程序自动产生——自行复制。电脑能以同人脑发育极其相似的过程使之成长。从任何实例来看,具体细节是永远无法知道的,即使知道,也由于比人的理解力复杂几百万倍而无法为人所理解。不管它是怎样操作的,反正组后的结果是一种机器的智慧,可以再现(某些哲学家宁愿使用“模仿”这个词儿)人脑的大多数活动,而且快得多且可靠得多。 引自第1页 和之前看过的《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很像啊,创造者只设置一定规则,然后便由生命体(或是程序)自行生长、发展以至于“涌现”智慧。说到底,人类本来也就是这么产生的嘛。在这种设定下,智慧或者说灵魂尽管可以人造、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受人类控制,但其机制仍然是黑匣子,其实还是一种不可知论。 3、第三部分写得非常细致,特别是在技术细节上,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其实整本书都是这个风格,但第三部分的主体就是太空飞船,因此与太空旅行相关的技术细节更是尤其详尽。那确凿的描写、严谨的理论依据简直像是纪实报告一样,一点幻想的成分都看不到,好像是未来的人对一次现实飞行所作的记录。
螺栓帽转动时,扳手的内部弹簧装置吸收了丝扣转动的反作用,使用的人不需要向相反方向扭动。 引自第1页 连这种细节都写上一笔!太细心了吧喂! 4、
有人预言:总有一天地球也要像土星一样有一个光圈,那将完全由空间建筑工人粗心抛开的螺栓、扣闩乃至工具构成的。 引自第1页 噗,好严肃的时候猝不及防讲了个冷笑话,还真是威力不小呢。 5、
拜伦盯着可视板。从可视板上固定不变的图象来看,他们乘坐的飞船象是停留在太空中没动。其实“无情号”此时正以每小时一万英里的速度飞行着,但这个速度对于浩翰无垠的太空来说又算得什么呢?冷漠而明亮的星星悬浮在太空中,给人以催眠的作用。 引自第1页 这就是宇宙的魅力。所以说嘛,没事想想宇宙啥的,是最好的忘忧散。只要一想到浩渺无边的宇宙,一切风花雪月都没有了意义。我们人类的一切、哪怕全人类灭亡了、哪怕人类这个群体在世上从未存在过,对于这浩瀚无垠的太空,又算得了什么呢。从小这种想法就让我既害怕又宽慰,既绝望又释然。这也是我爱读科幻的原因。 6、第七章和机器人斗智斗勇的部分太惊险,第一次看到人工智能会“背叛”其服务对象人类。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对我来说根深蒂固,我都不太能接受机器人杀死人类的设定了。 读到后来发现哈尔是因为指令矛盾、掩盖谎言、惊慌失措才杀人的啊!机器人这么拟人化,真是有些不习惯。 7、第八章,弗洛伊德博士认为TMA-1是外星人放在月球上检测文明的设备,它们把板子埋在月球地下,照不到太阳则一直沉睡,而一旦照到太阳则立刻向土星发出脉冲,这样外星人就能知道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可以空间旅行并能检测发现这种电磁设备的水平了。同时,弗洛伊德认为对方不一定是善意的,这多像黑暗森林的设定啊。猜疑链果然是普世认可的规律。 接着书里还提到“正如我们自己过去的历史所多次表明的,原始的种族在同较高的文明接触时常常很难生存下去”,猜疑链这一思维方式的必要性又从历史事实中得到了佐证,很残忍也很现实。 8、
巨大的光环体系这时横亘在整个天空,飞船已经穿过体系的最外缘。鲍曼高踞在约一万英里的上方,可以通过望远镜看出光环基本上是冰组成,在阳光中闪闪发光。他好像在一场暴风雪的上空飞行,偶尔在风雪没吹到的地方看到陆地,有时候却出乎意料地看到一片夜空和繁星。 “发现号”到达离土星更近的地方时,太阳已落向多条光环所组成的弧圈。光环这时像是横跨天际的一条细长银桥;虽然光环很稀薄,只能使阳光微微有点减弱,但它们上面上万颗晶体却把阳光折射成使人眼花缭乱的烟火。当太阳移到这成千英里宽的轨道冰流后边时,寒冰的幻影交叉移过天际,使整个天空形成一片流动的焰火。最后,太阳落到光环的下边,好像穿越一重重拱门,漫天的烟火也就消失。 过不多久,飞船就拐进土星的暗影之中,擦过时几乎触及土星的背阳面。飞船上方闪耀着繁星和光环,下方则是依稀可见的云海。这里没有在木星的夜空中闪现的那种神秘的闪光花饰,大概是因为土星太冷,难以显现那样的光彩。斑驳的云彩只是在旋转着的冰山反射出的光芒中依稀可辨,但是,在圆弧的正中出现宽宽的一段黑色裂痕,好像一座大桥缺了一条钢梁。这是土星的影子落在光环上造成的。 引自第1页 发现号快接近土星时的一系列景观视角变幻的描述太波澜壮阔了。看得好激动!忍不住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真是壮丽的想象力。不愧是经典科幻文学,不由得想起昨天跟人吐槽的,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谈不上是科幻文学,因为文字的魅力毫无体现,充其量只能算是优秀科幻故事吧。 以文字构建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引领读者的想象力,使其置身于那个明知是虚拟的世界却不愿抽离,是优秀文学的必备要素。 9、第五章 银河系主宰
……他们在这种躯壳中漫游于星际之间,他们不再建造宇宙飞船。他们本身已是宇宙飞船。 但是“机器实体”的世纪很快又已告终。在他们不断的实验中,他们懂得怎样把知识储存在空间本身的结构里,把思想永久凝聚成光格。他们可以变成辐射性的生物,最终摆脱掉物质的控制。 因此,他们不久又把自己转变成纯粹的能量;他们抛弃在成千个世界上的空壳,先是在失去头脑指挥的情况下抽搐地跳着死亡的舞蹈,随即又锈烂解体。现在,他们已经成为银河系的主宰,时间再也奈何不了他们。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漫游星际,像一层薄雾在空间浮沉。但他们虽已具有神仙般的法力,却并未完全忘记自己的起源,在早已消失的海洋底下的温暖粘土中。而且,他们还在观察他们祖先很久前开始的那些实验。 引自第1页 这段话用诗一样的预言式话语描绘出那一个神秘的“银河主宰”的种族,他们抛弃了物质实体、以精神形式存在于穹宇之间,并且超越了时间、获得了永恒,这样的描写有些上帝的意味,或者更像希腊神话的众神,总是是一切宗教神话的终极存在。但这终极存在不是世界的创造者creator而是creature,是以凡人之躯借助于科技的力量而“得道升仙”,成为主宰(或者说成为了宇宙本身的一部分),这大概是所有人类的终极梦想吧,作者的描述似乎为这质朴的宗教信念提供了希望之光。 10、读到结局的时候我整个人都震惊了。大段大段超出现实世界的疆界、超出一切物理规律的描写让我无法想象和理解,读完只觉得震撼和晕乎乎。所以说鲍曼也成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精神存在中的一部分啊! 作者前面明明理智严谨得要死,不违背一点自然规律,细节都耐心解释不穿帮,怎么到了结局突然这么大手笔胡扯了。。直接把主角变成神了啊喂! 整本这样从前读到后感觉像是一个本来严肃得科学家老头子突然嗑药了喝醉了于是开始手舞足蹈幻象丛生,不少场景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别人写的LSD致幻体验。。实在是。有点不习惯啊。好像前面的一切都是切实存在的现实(虽然其实也是想象,但依然是建立在牢固的物理规律基础之上的,或者说未来的现实更合适),但是终于写到与外星文明接触之时,作者飞快地以迅猛的节奏、奔逸的思维、大胆的设想打破了那些确定的存在、推翻了一切现实,将读者一把抛入未知与混沌的世界。在这里,一切已有的知识都失去作用,一切对宇宙的认知都毫无意义,你只能像主角的太空舱被巨石通道扔来扔去一样被一种巨大的未知的力量包裹着冲击着,在苍茫的宇宙中穿梭却完全不知道会被带到哪里,真是让人目眩神迷又手足无措,愈发觉得渺小无助。然后就这么结束了!掩卷久久回不过神来,实在是奇妙的阅读体验。 (不过其实也可能是作者自己扯太远了,圆不上来了。就干脆搞成宗教意味的胡扯好了╮(╯▽╰)╭。总之还是不知道作者搞这个设定是什么意图啊!接下来的几本不知道会不会深入讲这个——为了不被剧透坚持不去看任何书评是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啊!所以赶紧接着看完后面的啊加油! 对了有个小疑问,为什么大卫鲍曼一定要先从形体上变成婴儿啊!!反正他的归宿是抛弃肉体达到精神的永恒,直接扔掉旧身体不就行了。为啥还要变婴儿。而且婴儿这个实体是(用什么材质)怎么创造出来的,也完全没提啊! ——流水账读书笔记完毕,世界经典科幻小说补全计划进行中~\(≧▽≦)/~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