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页
- 页码:第229页
细谈《卖桔者言》的个人体会 张五常作为所谓的华人中最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第一次出现在我的世界中是在大三上学期双学位的公共经济学课程中。当时上这个课程的是公管学院的老师,他在谈外部性和科斯定理的时候提及了他,言及中国当代可以真正算的上是经济学家的两个人,即为张五常和杨小凯。后来我课下还稍稍科普了一下关于这两个人的传奇经历。对于张五常也算是初识。 与他的思想近距离接触就是在研究生课堂的经典著作选读上,《卖桔者言》一书书名初来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以卖桔这种市场活动拓展出来的公共经济学知识。随着对这本书的深入了解,我意识到这本书的本质是在阐释张五常此生为之呼吁的产权经济学原理。下面我简单从书中三个对我最有影响的章节出发,讲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假设与实证总共有七篇,第一篇即是点题之作,“卖桔者言”,该篇中讲解了他对实证工作的喜好以及对此的理解。他的讲解可以说是道出了一直以来我对学问的理解,学问原本就是一种从生活的观察得出的研究,如果我想研究什么,就应该到哪里去实际考察,研究它的前提就是能够真真切切地了解它,这既是学问的要求,又是生活的乐趣。在其卖桔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不二价”会蚀本这个论断,因为有些经济学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价格分歧是唯一可以赚钱的办法,这与我的思考是有悖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知道不二价行为往往是发生在一些最具信息透明度和信誉度的厂商中,以我们的生活为例,我们通常知道在一些著名的品牌连锁店中,全国乃至全球的统一标价是其建立全球市场的一个优势。依我看来,商议价格一般出现在一些不为大家熟知的产品市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无论商家在何种情况下让利多少,实际上买者依旧处于劣势地位,“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即是说的这个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消费者剩余被商家占领,这肯定是不符合最有效率的市场的。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议价过程中的成本损耗,以我个人为例,我最讨厌的就是跟商户进行衣服交易的议价行为,特别是对女生而言,这是一个极其繁琐以及耗费时间的过程,在经济学领域,这是个人的时间成本。以我的观点来看,成熟规范市场“不二价”的行为可以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福利的拓展,商户基于自身生产成本和诚信的市场行为以合理的售价来进行市场交易,这种行为无论是对于建立诚信市场还是效率市场,无论是对于商户长期利益还是消费者而言都是非常合理的市场行为。 第二篇“养蚝的经验”中就开始谈及其经济思想核心观点,即20年来张五常坚持产权及交易费用在经济学上的重要性。总结一下张五常在此篇中的观点,就是私有海滩的产权结构导致在一个不太适合养蚝的地方成为了养蚝圣地。私人的海滩中,蚝类有着规范的经营,这些在公用海滩是不可能存在的。结合这个事例,我体会最深的其实也就是中国的土地制度“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建国之后,经过社会改造之后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基本就是集体所有制,这种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产权的不明晰导致了农村的粮食销量以及个人能动性的限制。在个人的私田里,个人对待作物悉心呵护,可谓是勤勤恳恳,一旦去往公共田地工作时,态度可谓是大转弯,公田的产量低于私田早已成为惯例,同样的田地,仅仅是因为产权的区别,可以说结果完全不一样。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确定农民对于土地的私有使用权可谓是和产权明晰有利于促进市场有利行为如出一辙。 第六七篇中,谈及灯塔故事的由来以及科斯的灯塔,这是经济学上一个极为经典的案例,可以说只要是学习过西方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人基本都对此了解不少。科斯其人,和张五常私交甚密,因其科斯定理享誉世界,同时其“若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就很难用理论去解释事实”的理念与之前我们谈及的张五常老先生的想法可谓异曲同工。因为萨缪尔森的公共物品以及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理论对于我们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生而言,基本是耳熟能详的,所以我也没有特别的体会。但是,正如张五常在此章结尾所写,“发明专利权”的形式可以压制“搭顺风车”的行为,这种创见让我产生了很多思考。灯塔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的收费与我们一般意义上谈及的专利权保护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一般的专利在经过专利局的肯定以后,只要是使用到了其专利涉及的技术,即要付费,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知道,这些专利本身并无太多的不可模仿性,但是对于初始的发明行为,政府要想鼓励这种创新,就应该采用专利保护。而就灯塔而言,使用灯塔对于船只而言,是基本而必须,正如使用船只上的每一个使用了专利的零件一样,借用这种共性,我们即可说,只要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就必须要缴纳灯塔的费用。所以每一个靠岸的船只都必须缴纳此种“专利权”形式的费用。这种广义上的“专利权”形式的收费,按照道理来说是可以应用到许多公共物品的付费上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搭便车的行为,基于此,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 第三个章节的内容是关于产权与交易费用,总共也是七篇,第一篇“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仅一条”讲述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原则,也就是说唯一没有经济浪费的竞争准则是市场价值这个观点。这是张五常在总结市场经济规律中归纳得出的结论。民主几篇并不符合我的胃口,因为我一直以来坚持的是在涉及政治民主领域,尽少地运用经济学知识,因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理性人的假设,这并不符合政治民主的要求和目标。略过民主的篇章,“从科斯定律说起”一篇可谓是产权理论的精华和核心。关于牛吃麦子的实例,逆向假设,即牛群吃麦的权利是在畜牧者手上,也就是说,虽然耕耘者可在自己的地上种麦,但牛吃麦的权利却是畜牧者的私产。当牛吃麦的边际增值是大过麦的市场损害,那么耕耘者就不可能以市价阻止牛吃麦;既然在边际上麦的损失是少过牛的增值,让牛多吃点麦是会增加社会生产的总净值的。这里面就揭示了科斯定律的主旨,就是不管权利谁属,只要是清楚地界定是私有,市场的运作能力便会应运而起,权利的买卖者互订合约,使资源的使用达到最高的生产总净值。当然,正如我们学习的其他经济学规律一样,科斯定律有着严格的要求,即是交易成本很小或者几乎为零。就这一点而言,科斯定律的意义更多的是指导性或者是方向性的,其所能表达的为大家认同的最重要一点是市场行为中,私有产权的界定是一种趋势,是能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这种完美状态的一个风向标,但是操作性实在不算高明。正如我们知道的,交易成本很小或者为零的状态恐怕过于理想,交易成本涉及到太多的其他市场行为,在产权极为明晰的情况下,互订合约的博弈过程是极难达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的就是合约制定破产或者大量的两败俱伤行为。关于交易成本问题,我查了一些资料,其主要来源在于:①有限理性,即交易参与者受身心、智能、情绪等限制约束;②投机主义,交易双方不信任导致的监督成本;③交易估价不确定性,双方对于交易的估价不同理解;④信息不对称,双方不同信息的掌握度导致不公平的市场行为。这些交易成本很难在市场行为中消除。除此之外,私有产权的界定亦是一项极难的工程,无论是私有产权的边界还是私有产权的界定标准,每一个目标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绝对是一道道难题。借用张五常的一句话“只有在私产制度下,人们才会为自利的缘故设法将这些费用的比重尽量降低”,这句话证实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基础。亚当斯密的“当经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追逐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时,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实现了最大化”的无形之手理论表明了个人自利促成社会发展。而科斯定律则强调私人产权制度下保证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力,而这种自我调整,降低交易成本,自我促成社会利益最大化。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粗浅表达,当年,科斯曾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理解科斯定律的人扳手指都能数的清,所以我想,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该会随着我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初步深入吧。 第三章第七篇“假若人是不自私的”中,侧重讲解了自私行为对于社会的利弊问题。整篇文章的主题是在阐释因自私而增加的交易费用是有害的,但因自私而起的交易费用,可因自利的企图而减少。用我们最能理解的话语表达就是,我们尽可能地利用制度将自私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将自私所能带来的损害“最小化”。这一个篇章中,我最有体会的就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对于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社会道德教化有利于种群的利他发展,与此同时,它也承担着另外一个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的作用,它能消除 “投机主义”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在一个“礼义仁智信”的社会里面,投机主义的监督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欺诈行为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解决。目前的社会中,因为监督引起的成本实在高得不可思议,小到各种所谓的商品鉴定部门,大到国家的公证处。在发达国家,互信的社会氛围的建立,大大减少了人们交易中的成本。以电子商务为例,淘宝网的支付宝第三方业务确定必须在购买者确认商品质量的情况下才给予资金的限定,在发达国家,如美国电商是不存在的,这种寄托于第三方托管资金的“中国特色”电商付款模式,明显是大大加剧了交易成本的。对消费者而言,第三方日常运营成本在市场中最后必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是勿容置疑的;对厂商而言,消费者的钱款的延迟支付,对于资金周转而言是极其不利的,不利于进一步扩大销售或者生产。整个市场交易中庞大的无形成本却只需诚信的社会氛围和可靠的售后保障即可保证,这种成本的损失可谓是令人扼腕。由此我又想到了中国“熟人社会”的合理性,熟人社会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在于盘根错节的熟人圈子建立起来的信任可以将范围内的交易成本降至最低。以公证行为为例,因为对于陌生人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公证的办理常常需要极为复杂的流程和手续,需要的材料也是纷繁错杂。即以我办理亲属关系为例,以正常的流程走,本人需携带个人以及父母亲的户口本身份证原件,亲自办理,我与父母异地而居,无论是父母还是我个人在办理过程中,都会面临交通费用以及身份证户口本等多证件的收集时间成本,而所有的一切指向证明我与父母之间的亲属关系。陌生的圈子里面,这些手续在所难免,但是在一个熟人圈里,以我此次办理为例,最后只需母亲工作单位出具证明即可,也就是说在一个熟人圈里,因为信任和信息的知情,其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所以,中国古代的礼义廉耻的道德观与宗族社会关系在推动当时社会福利的扩大方面做出了难以言及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即“以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传统道德对降低交易成本的意义”。 《卖桔者言》第五章是本书非常有意思的章节,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在讲述读书与思考的话题,四篇文章,每一篇都很有意思,我都深有感触。 第一篇谈读书方法,首先应明确读书的目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考试。我们常常会说这么一句话,我们走得太远而忘了出发的目的,读书即是如此。在大陆的教学体系中,从小学到高中的教学体系可谓彻彻底底地以考试为目的,没有人说是想获取知识所以学习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这种思想直到大学,因为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才开始初步放松。张五常还提出,学习要改变三个习惯:狂抄笔记,割裂读书,选课偷懒。对于这三者,我深有体会,“狂抄笔记”向来亦是我特别不屑一顾的,狂抄课堂上老师的笔记,大抵是为了考试的目的,在这种老师给予课件的年代如若依旧不离不弃地抄笔记,只能说其脑子依旧墨守陈规,毫无反思。上课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就是听,有两种情况下,可能需要记笔记:一是听课时,思维灵光闪现,对于老师的讲解存在疑问,想到了一些问题;二是对于老师整体思路把握不清,尝试着在纸上记录下来,整理听课思路。“割裂读书”则是我们学习中的通病,我们一直被教导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却一直都未将之运用于实践,举例而言,研究生公共管理学第一节课,老师即询问我们对于公共管理学课程开设意义的思考,课程之间的联系,多数同学愕然。这就是学习中思考不足所致,如何将知识打散以自己的思维框架重组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难题。“选课偷懒”在我看来大抵有两点解释:第一,为了考试的通过与分数;第二,为了精神上的愉悦,没有克服自我的本能。正如张五常所说“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者学得十之八九”。 在阅读“兴趣是因思想集中而燃烧起来的”观点时,我不觉拍手称快,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而兴趣却是一种集中理解和探索出一种新知识的愉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都能意识到,当集中精神去阅读一本书时,兴趣会慢慢跟着作者的思路喷薄出来,所以我们在说自己对于某个方面没有兴趣之时,首先要问问自己到底有没有真诚地集中思想去了解它。 第二、三、四篇均是讲述思考的方法,除却一些人类历史上的天才,作为一个普通人,思考方法是非常有意义,也是有实用性的。张五常举出其偷“思”多年的例子让我感触颇深,学习一个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其知识,更重要的学习其思维方式,思考方式意义是远甚于知识本身的,知识在那里,就看你以何种思维方式去学习它,研究它。 其思考方法总结而言有以下几点:一是战略上藐视权威,对事不对人;二是善于提问,思考不同的答案可能性;三是尊重自己的预感,利用它;四是转化角度事半功倍;五是例子甚于符号;六是百思不解时暂时搁置。 我读此部分时,对于其中的例子印象深刻,譬如在讲及研究佃农理论时就应该把权威都从神坛下扯下来,只相信真理的力量,这才有研究的信心;又譬如转换问题的提问方式可以将问题的思路展现出来等等。在这个部分中,我最有感触的就是转换角度方面,“思想一集中,脑袋就戴上了放大镜,太过重视细节”以至于我们忘了怎么去思考了,这也是张五常在提第六点思考方法时的观点,百思不解时,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跳出这个圈子,换一个角度或换一个思维,也许答案豁然开朗。 张五常先生号称自己研究经济学从来不用数学理论,善用大量的事例和实证研究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也是我们这些文科出生的学生们最应该学习的方向。在这个“经济学即是数学”的年代中,我们依然可以运用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善思的大脑,去看待这个社会的经济。 总结我对《卖桔者言》这本书的看法,这是一本非常有阅读快感的书,阐释了他自己的产权交易理论,此书中的实证研究理念应当是社科类学生、学者们所应具备的。在这本书里面,张五常先生试图讲自己的学术知识,治学理念,学习方法都流传下来,其中很多看法和理解都让我产生了“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入门级经济学好书。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侧重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解释一些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看法,也未能读透其中的知识内涵和精髓,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进一步学习,以深化自己对于产权以及交易理论的认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