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书笔记
goodman007 (Politics as a vocation)
- 章节名: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书笔记
【法】卢梭(1712—1778)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07-3版 178页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是1755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的绪论。当卢梭同时代的一些哲学家把人类的进步设想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时,卢梭却已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类不平等的产生的基础。 卢梭观察到社会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文化是为腐朽的贵族阶级服务的,贵族阶级的豪华生活是建立在人民的贫困上面的。 从造物者手中出来时,一切都是好的,到了人的手里,一切都变质了。 伏尔泰喜欢用的武器是讽刺,卢梭喜欢用的武器是雄辩。这种变化标志着革命准备中的一个新阶段。 作者简介 让·雅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兼法国籍的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 终于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就去世,而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他而去。 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动物所处的状态和人类文明及社会出现以前的状态)下,人本质上是好的,是“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e on the Arts and Sciences", 1750)强调,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他认为知识的积累加强了政府的统治而压制了个人的自由。他总结得,物质文明的发展事实上破坏了真挚的友谊,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惧和怀疑。 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The Social Contract")也许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开头写道“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桎梏之中”。这本书于1762年出版,当时无人问津,但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与他早期作品相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兽性状态,好人是因为社会的出现才有的。自然状态下,人之间经常要竞争。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人能面对更多的威胁,因而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社会的契约是人们对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协议。 在《不平等论》("Discourse on Inequality")中,卢梭尝试把政府的出现解释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一种契约。人们愿意放弃个人自由并被他人所统治的唯一原因,是他们看到个人的权利、快乐和财产在一个有正规政府的社会比在一个无政府的、人人只顾自己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不过,卢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约有着明显的缺陷。社会中最富有和最有权力的人“欺骗”了大众,使不平等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特点。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契约应该被重新思考。政府不应该是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是应该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 这种思想是法国和美国革命的根本。事实上,说法国和美国革命是卢梭在社会契约上的抽象理论的直接结果毫不过分。 卢梭是最早攻击私人财产制度的现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见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时,他质疑多数人的意愿是否一定正确。他指出,政府应该排除多数人(见民主)意愿的影响,捍卫自由、平等和公正。 卢梭的政治哲学中最主要的原则是政治不应与道德分离。当一个国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发挥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对个人的权威。第二个重要的原则是自由,捍卫自由是国家建立的目的之一。 卢梭对教育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让我们回归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位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的状态。后来,在伏尔泰(Voltaire)的批评下,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发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1782年出版的自传《忏悔录》("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书中毫不掩饰个人丑行,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的作家郁达夫就深受卢梭自我暴露风格的影响。 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The Panthéon)。 译者前言 一、论文的由来 1753年11月,第戎科学院在《法兰西信使报》上刊登了一则有奖征文启事。征文的题目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是什么;这一现象是否为自然法所容许? 二、论文的写法和全文的布局与要点 正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描写处于自然状态原始人的幸福生活。第二部分追述他们的幸福生活是怎样失去的。【6】 千百万年前的原始人只有两种情感:一种是自爱心,即爱他自己,这是一种为保持自己生存的本能;另一种是怜悯心,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同类遭受痛苦,这种表现,我们在某些动物中也是可以看到的。【10】 他在《论不平等》中所谴责的,是社会状态的错误发展方向和社会结构只有利于富人与统治阶层。再次告诉人们,后来的种种进步,表面上是使个人走向完善,但实际上却使整个人类走向堕落,跌入不平等的社会化陷阱。【13】 三、它为什么要改动第戎科学院的征文题目 人是怎样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的?卢梭认为,阐明了这个问题,就可以找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产生的原因。问题的关键是要阐明人是怎样从自然状态中的平等沦落到社会状态中的不平等的。【14】 这两次巨变的变化中的第一次变化,是大自然造成的,是各种外因的综合;第二次巨变,是冶金和农耕这两种技术的发明。【15】 献词 献给日内瓦共和国 序言 如果不首先从对人本身有一番认识开始,又怎么能找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呢?如果不从时间的推移和世事的沧桑在人的本质上引起的变化着手研究,又怎能了解当初大自然创造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又怎能把人固有的东西和环境与人的进步对他的原始状态添加的或改变的东西加以区别呢?【33】 有些人变好了或变坏了,获得了不属于他们固有的或好或坏的品质;而另外一些人却在较长的时间内依然是原来的样子,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最迟根源。【34】 要成为“法”,就不仅需要受它约束的人自愿服从它,而且它还还需要直接以自然的声音表达,它才合乎自然。【37】 小引 我认为人类当中存在着两种不平等:第一种,自然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种,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的产生有赖于某种习俗,是经过人们的同意或至少是经过人们的认可而产生的。【46】 这篇论文要阐述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呢?它要阐述的问题是:在事物进步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权利接替了暴力,天性开始服从法律;其次,它还要阐明由于什么样的一连串奇迹,才使强者决心为弱者服务,才使人民决定牺牲真正的幸福去换取臆想的安宁。【46】 第一部分 人类比其他动物都能更容易地找到养活自己的东西。【50】 霍布斯认为,人天生就是凶猛的,爱寻xie好斗,主动出击。【51】 我们的大多数痛苦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此,只要我们保持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的、有规律的和孤单的生活方式,这些痛苦几乎全都可以避免。【54】 人也一样,一旦变成社会的人和奴隶以后,他的体质也逐渐衰弱,胆子愈来愈小,显得畏畏缩缩,萎靡不振,结果,既失去了体力,又丧失了勇气。【55】 动物的行为完全受自然的支配,而人却不然;人是一个自由的主体,他可以把受自然支配的行为与自己主动的行为结合起来。【57】 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品质:自我完善的能力。【58】 野蛮人当初具有的能力完全是动物性的。【59】 对死亡的认识和恐惧,是人在脱离动物状态以后获得的最初的知识之一。【59】 大自然有意使事物趋于平衡:它既然使精神那么旺盛,就不再使土地那么肥沃了。【60】 人类当初的第一种语言,为了呼唤周围的人而最普遍使用的、最强有力和唯一需要的语言,是来自天性的哭声。【65】 只有大家都认识到语言是必需的时候,语言的使用才能推广。【66】 自然状态下,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71】 人只有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72】 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秉性,是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美德。【72】 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无非就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怜悯心而已。【74】 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75】 人的欲望愈是强烈,就愈是需要用法律来约束。但是从我们当中每天由此种欲望造成的混乱和罪行就可看出,法律在这方面的力量是多么薄弱。【76】 对异性的爱,同其他欲望一样,是在进入社会状态后才发展到狂热的程度,从而给人类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78】 奴役的链条是由于人们的互相依赖和使他们联合在一起的互相需要形成的。【81】 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的身上都没有枷锁,最强者的法律是没有用的。【82】 第二部分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硬说“这块土地是我的”并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所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缔造者。【85】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88】 嫉妒心是随着爱情的产生而产生的;如果发生矛盾,最温柔的感情也会酿成流血的争端。【91】 人们一开始互相品评,尊重的观念一旦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权利受到尊重。【92】 后来的种种进步,表面上是使个人走向完善,但实际上却使整个人类走向堕落。【93】 从一个人需要别人的帮助之时起,从他感到一个人拥有两个人的食物大有好处之时起,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就不存在了,私有财产的观念就开始形成,劳动变成了必要的事情,广大的森林变成了需要用人的汗水浇灌才能变成绿油油的庄稼地;而且,人们不久就发现,随着庄稼地里的收成的到来,奴隶制和贫困也开始产生。【93】 冶金和农耕这两种技术的发明,带来了这一巨大的变革。使人走向文明但使人类走向堕落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黄金白银,但在哲人看来却是铁和小麦。【94】 对土地的耕耘,必然会导致土地的被分割;私有财产一旦被承认,初期的公正规则便随之产生。【95】 由于土地的被分割,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权利,私有权。这种权利与根据自然法产生的权利是完全不同的。【96】 自然的不平等就是这样随着情况的千差万别而不知不觉地产生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随着情况的差别而变得日益明显,而且其影响也更深远,并按影响的大小而摆布着每个人的命运。【97】 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和敌对,另一方面是由于利害冲突,使人们个个都暗藏有损人利己之心,这种种灾祸,都是私有财产的第一个后果,是与新出现的不平等现象分不开的必然产物。【98】 由于富人和穷人的处境不同,从此便开始了统治和奴役、暴力和掠夺。【98】 平等的状态被打破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可怕的混乱:富人的强取豪夺、穷人的到处劫掠和人们疯狂的贪欲,这一切扼杀了人的天然的怜悯心和微弱的公正的声音,使人变成了吝啬鬼、野心家和恶人。【98】 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应当是这样起源的。它给弱者戴上了新的镣铐。使富人获得了新的权力,并一劳永逸地摧毁了天然的自由,制定了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现象的法律,把巧取豪夺的行径变成一种不可改变的权利,此外,还未少数野心家的利益,迫使所有的人终日劳苦,陷于奴役和贫困的境地。【101】 社会制度是由那些可以从制度中获利的人发明的,而不是那些受制度之害的人发明的。【103】 人民之需要首领,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由,而不是为了让首领来奴役他们。这是全部政治法中的最基本的准则。【105】 放弃了自由,就贬低了自己的人格。【109】 政府并不一开始就是专制政权;专制制度是政府腐败造成的,是走向极端的结果。【109】 一方追求的是财富和征服,而另一方追求的是幸福和美德。【112】 人与人不平等的三个阶段:法律和个人财产权的建立,是第一阶段;行政官的设置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则是把合法的权力变为专制的权力。富人与穷人的地位是第一阶段认可的;强者和弱者的地位是第二阶段认可的;而主人与奴隶的地位则是在第三个时期认可的。【113】 政治上的差别必然导致社会地位的差别。【113】 一旦人们结合在同一个社会里之后,人与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威望和权力的不平等。不平等主要是财富、身份或地位、权势和个人才能这四者的主要差异。个人地位的不平等是其他几种不平等的根源,而财富尽管是最后一个不平等,但其他各种不平等最后都将归纳到财富的不平等之中。【114】 不平等现象在日然状态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它之得以产生和发展,是得助于我们的能力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进步,并最终是由私有制的出现和法律的实施而变得十分牢固和合法的。【120】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