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页
- 页码:第299页
我曾是个傲慢自负的编剧。 我刚开始和黑泽先生工作的时候,一直坚定地抱有这样的想法:现在虽然黑泽明是“招牌”,但不久我就会追赶上他,我会成为一个走在他前面的编剧,这是迟早的事情,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可是,在写作《七武士》的第一天,黑泽先生拿出的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令我大吃一惊。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主角勘冰卫和其他六个人地性格特征和行动,在不少地方还有一目了然地插图示意,这让我看到了他在人物刻画上异常执着的努力。 (这要如何超越啊,要追赶上他都要竭尽全力。) 引自第299页 在受到了黑泽这样的刺激下的桥本寻找到了自己的“山手线方式”,他在山手线上观察陌生人,观察他们的脸型特征体态动作,用脑中的快门把人物的形象记录下来。这样他坚持了一年的时间,平均每一站积累三名左右的乘客,建立了总共六七十个人物形象。虽然书上没有讲,但我觉得桥本应该每日都将这些人物整理到了他自己的素材本上,因为后来他还有讲到应用此方法到创作作品的时候,说:
创作作品之时,以站名为索引可以选出分毫不差的登场人物,把他套到角色上去就可以了(比方说,需要一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运动员的形象的话,我以莺谷为起点开始搜寻,翻过日暮里、田端、驹入、巢鸭,总能在五六站到十站左右发现适合的人物,一部作品的主要人物的设定在山手线半圈到一圈内就能搞定)。之后的人物塑造,因为有过现成形象的把握,只要唤起这部分记忆,也就不用从零开始摸索,几乎都能套用进角色。对于不善绘画的我而言,很庆幸能评介这样的真人形象进行电影人物的刻画。 引自第299页 其实我想,黑泽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类似的。因为人只能通过他所遇到过的人或物来刻画一个“新”的人物,哪怕是由其衍生出来的人物性格和形象特征。而当这样的一个形象一旦被建立,活在纸上,往往又能由此再生出其他。 我最近在做的练习其实就是这样,平日在外面逛的时候刻意对于某物某人或某场景视觉记忆(在脑子里按快门),然后等到回到家,隔上可能几个小时或者一天以后,再尝试把记下的东西画到纸面上。那些东西就这样以“我的方式”留在我的脑海中了(时间的沉淀又继续加上了我自己的主观加工),因此变成了我绝无仅有的“财产”。这个和桥本的“山手线方式”应该算是异曲同工吧。
43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