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異軍突起
- 章节名:第三章 異軍突起
頁104:
在《人生哲學》中,馮友蘭把古今中外的各種哲學流派,按照其對於「理想人生」的不同認定,分為損道、益道和中道三派。所謂損道派,是認為現在之好為固有,現在之不好起於人為,因而力主「廢去現在,返於原始」;而損道派又可細分為以老莊為代表的浪漫派、以柏拉圖為代表的理想派,以及以佛教和叔本華為代表的虛無派。所謂益道派,則認為現在之不好為固有,現在之好全仗人力,因為力主創造奮鬥,人定勝天;而益道派又可細分為以楊朱為代表的快樂派、以墨子為代表的功利派,以及以培根和笛卡兒等人為代表的進步派;所謂中道派,是認為天然人為,本不相衝突;人為乃所以輔助天然,而非破壞天然;而中道派又可以先秦儒家、宋明新儒家、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哲學為代表。 馮氏的學術思想,已由原先宗奉柏格森哲學改為宗奉詹姆斯和杜威的實驗主義,並開始向夢太格等人的新實在論過渡。 引自 第三章 異軍突起 頁105-106:
他已接受了詹姆斯所謂「軟心的」(tender-minded)和「硬心的」(tough-minded)哲學家的分疏,把不同思想系統產生的根源,歸因於哲學家個人不同的氣稟及其真知灼見,而不再歸因於東西文化上的差異性。「向心内求善」和「向心外求知」这兩種不同的價值系統和思維方式的分際,對馮友蘭/而言,也不再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本質歧義。因為,馮友蘭的《人生哲學》正是要竭力證明「向內」和「向外」的兩種不同思想,都曾同樣顯現在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之中。 引自 第三章 異軍突起 頁108-109:
馮友蘭在「打破所謂東、西的界限」,強調「人的思想不分國界、哲學不分東西」的時候,卻只見中西文化之同而不見其異,只見其「共性」而不見其「個性」。他把中西文化都視為無限雜多的/總名,雖可避免了本質主義的謬誤,但卻從根本上抹去了中西文化的一切性質和特徵,使中西文化都變成了無從理解、無法把握,因而也無法比較的一團混沌。這混沌只能把中西文化的比較引向不可知論。 引自 第三章 異軍突起 頁109:
不可知論固然不能證明「中國文化比西洋為劣」——它正是在這一論點上批駁了「全盤西化」論——但它同樣也不能證明「中國文化不比西洋為劣」。 引自 第三章 異軍突起 頁114-115:
馮友/蘭把哲學分為三大部,即宇宙論、人生論和知識論。 引自 第三章 異軍突起 頁123,註釋60:
馮友蘭說:「中國近年研究歷史之趨勢,依其研究之觀點,可分為三個派別:(一)信古,(二)疑古,(三)釋古。『信古』一派以為凡古書上所說皆真,對之並無懷疑。『疑古』一派……以為古書所載,多非可信……『釋古』一派,不如信古一派之盡信古書,亦非如疑古一派之全然推翻古代傳說。以為古代傳說,雖不可盡信,而吾人頗可因之以窺見古代社會一部分之真相。」 引自 第三章 異軍突起 頁126:
余英時曾指出:「胡適在學術上的興趣本在考證」,「胡適學術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中國的考證學」,此真乃確鑿不移的結論。 引自 第三章 異軍突起 頁131-132:
陈寅恪在撰寫馮書的〈審查報告〉時,特別指出「瞭解之同情」對治中國哲學史的重要性: 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於古人之學說,應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筆。蓋古人著書立說,皆有所爲而發;故於其所處之環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瞭,則其學說不易評論。而古代哲學家去今數千年,其時代之真相,極難推知。吾人今日可依據之材料,僅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餘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後古人立說之用意與對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謂真了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此/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否則數千年前之陳言舊說,與今日之情勢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 引自 第三章 異軍突起 「了解」?「瞭解」? 頁133:
所有這些,都顯示了胡適對孔學欠缺了「瞭解之同情」,因而對孔學的精神難以理解,當然也就更不能欣賞。 引自 第三章 異軍突起 頁137:
文化是國族的魂魄。國族認同和文化認同,本是一體之兩面。從來就沒有自誣自污其文化的民族能自強,沒有失魂落魄的民族能自救。華夏民族若不欲救亡圖存,中國若不欲現代化則已,否則,勢必要彌縫國族認同和文化認同之間的斷裂,消弭二者之間的對立和衝突。 引自 第三章 異軍突起 頁138:
馮書的撰寫,實際上是透過對中國文化精華大規模的發掘和整理,並使之理論化和系統化,用以彰顯中國文化的光明面,好讓過人在閱讀之餘,確信中國文化並不較西方文化為劣,而是春蘭秋菊,各擅其勝。 引自 第三章 異軍突起 馮氏《中國哲學史》:
「卓然有所樹立,即以現代之眼光觀之,亦有不可磨滅者。」 引自 第三章 異軍突起 頁140:馮友蘭「人生哲學」階段:借用「不可知論」(批駁全盤西化的論述);引援「意志信仰」(詹姆斯)→撰寫《中國哲學史》時:從正面證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不僅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價值,而且有非常重要的現代意義
44人阅读
岑思录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救亡思潮与民族主义
页55:救亡的三个层面——亦即救国、保种、救文化 「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以胡适、陈独秀等全...
-
第二章 「正」、「反」、「合」:一個保守的民族主義者的養成
頁61: 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就在少年馮友蘭的琅琅讀書聲中,悄悄地滲入了他的血液和骨髓,內化...
-
第三章 異軍突起
-
第1页 引言
引言 页1:中国的二十世纪,是一个民族主义思潮器积鼓荡汹涌澎湃的二十世纪。 我们知道,「救...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