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页 滦阳消夏录(三)
夕颜 (闭关中。)
- 章节名:滦阳消夏录(三)
- 页码:第119页
27、塞外有雪莲,生崇山积雪中。状如今之小洋菊,名以莲耳。其生必双,雄者差大,雌者小。然不并生,亦不同根,相去必一两丈。见其一,再觅其一,无不得者。盖如菟丝、茯苓①,一气所化,气相属也。凡望见此花,默往探之则获。如指以相告,则缩入雪中,杳无痕迹。即劚雪②求之亦不获。草木有知,理不可解。土人曰:山神惜之,其或然欤? 此花生极寒之地,而性极热。盖二气有偏胜,无偏绝。积阴外凝,则纯阳内结。坎卦③以一阳陷二阴之中,剥复二卦④,以一阳居五阴之上下,是其象也。然浸酒为补剂,多血热妄行。或用合媚药,其祸尤烈。盖天地之阴阳均调,万物乃生;人身之阴阳均调,百脉乃和。故《素问》⑤曰:"亢则害,承乃制⑥。"自丹溪⑦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⑧,医家失其本旨,往往以苦寒伐生气。张介宾⑨辈矫枉过直,遂偏于补阳。而参蓍桂附,流弊亦至于杀人。是未知《易》道扶阳,而乾之上九,亦戒以"亢龙有悔"也。嗜欲日盛,羸弱者多,温补之剂易见小效,坚信者遂众。 故余谓偏伐阳者,韩非刑名之学;偏补阳者,商鞅富强之术。初用皆有功,积重不返。其损伤根本,则一也。雪莲之功不补患,亦此理矣。 【会注】 ①详注:《淮南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又《抱朴子》:"菟丝之草,下有伏菟之根。无此菟则根不生于上,然实不属也。伏菟抽则菟丝死。"按菟丝不与茯苓同类,《本草纲目》已辨证之。 ②详注:音竹,斫也。 ③分类广注:坎下坎上为坎卦。《易》注:"其象为水,阳陷阴中,外虚而中实也。" ④详注:剥卦,坤下艮上;复卦,震下坤上。 ⑤详注:《素问》:医书名,唐王冰注。凡二十四卷,记黄帝与岐伯相问答之语,为中国医书之最古者。 ⑥分类广注:《素问》:"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感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注云:"此论六气承制而生化,盖五行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如无承制而亢,极则为害,有制克则生化矣。" ⑦详注:朱震亨,元金华人,字彦修,别号丹溪生。本儒者,师事许谦为高弟子,其医学则受业于罗知悌,得刘守真之传。其说谓阳易动,阴易亏,独重滋阴降火。创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谆谆以饮食色欲为箴。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元》。 ⑧分类广注:朱丹溪立说,谓阳易动,阴易亏,独重滋阴降火,创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张介宾等力攻之。 ⑨详注:张介宾:明山阴人,字会卿,号景岳,精于医术。其持论专以温补为宗,谓人之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惟阳,既失而难扶者亦惟阳。于丹溪朱氏攻击不遗余力。有《景岳全书》及《类经》等书。 引自 滦阳消夏录(三) 中医寒冷与温补之争,温病派与火神派之争,百年不绝。纪昀见地已高过庸医一筹,肾之为先天之本,补之有限,唯止泄节欲为根本之道。
124人阅读
夕颜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90页 滦阳消夏录(二)
44、颍州吴明经跃鸣言:其乡老儒林生,端人也。尝读书神庙中,庙故宏阔,僦①居者多。林生性...
-
第106页 滦阳消夏录(三)
14、有书生嬖一娈童,相爱如夫妇,童病将殁,凄恋万状,气已绝,犹手把书生腕,擘之乃开。后...
-
第119页 滦阳消夏录(三)
-
第154页 滦阳消夏录(四)
12、先太夫人外家曹氏,有媪能视鬼。外祖母归宁时,与论冥事,媪曰:"昨于某家见一鬼,可谓...
-
第207页 滦阳消夏录(五)
29、三叔父仪南公,有健仆毕四,善弋猎,能挽十力弓,恒捕鹑于野。凡捕鹑者必以夜,[翁评:咸...
> 查看全部2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