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页 黎明的波鞋、张曼玉的牛仔裤
- 章节名:黎明的波鞋、张曼玉的牛仔裤
- 页码:第48页
第一个讲述者程美宝感慨香港的电影业北上做合拍片,丢掉了香港的特色。这一篇里,服装设计吴里璐从个人经历出发,讲了北上做合拍片的经历。 不适应主要是两条:一是文化不同,对美学的概念很不同;二是制作规模越来越大。这里我感慨的是吴里璐提到内地同行教她的一个做法:“先求有,后求好”。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先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才有机会去慢慢完善、变得更好,什么都不做,幻想着先要计划到至善至美,那最终只能什么都做不出来。 吴里璐讲的都是细节,我喜欢看细节,比如这一段——
我在北京的生活,就是早上起床,从酒店坐公司车,大约四十五分钟,去到一个老远的郊区,昌平的北七街,一个叫宝荣服装的工场,看剧本、构思、画图,晚上八九点又坐车回酒店,几个月来,每日如是。时装片还可以上街找东西,古装片只能去工场,我们做古装的服指朋友形容自己,恍如坐牢。这么大型的制作,没可能躲在香港家里闭门造车,因为制作的工厂在内地,很多时候,你要买一大堆布料左试右试,做古装还需要很多物料,边设计边试造型,譬如要绣图案花纹,就得在工场做,一个古装造型,可能已牵涉到三件衫两条裤一件披风,还有各种头饰;一部普通的古装片,随随便便可能需要几百到一千套服饰,有时需要在一两个月内赶制完成,戏服工场亦经常加班。所以,从一个人的构思,到荧幕上看见的千军万马,整个过程是无比漫长。 引自 黎明的波鞋、张曼玉的牛仔裤 她特别提到做《十月围城》的造型设计——
王学圻的角色,其中有件长衫马褂,是我在香港挑选的一匹丝绒布料,如果仔细看,上面的图案,其实是一个外国的花纹织法,不是传统中国那种圆形福字绣花,长衫马褂配上一顶平顶草帽,就是要让这个保守的商人看来不那么传统。 引自 黎明的波鞋、张曼玉的牛仔裤 即便谈到香港电影精神这样的概念,她的说法也是形象的——
(《十月围城》)好几次以为拍不成,导演出问题,剧本出问题,演员出问题,场景出问题,全部是一个好痛苦的经历。导演多次出事,那么多演员很难度期,拍摄中途又有人来场景搞事,不得不封厂……但大家仍任可以坚持下去,死不断气,香港人精于“执生”,有什么问题最后都能够解决……永不放弃,死不言悔,即使在任何更恶劣的环境下,只要有一线生存空间,死也要撑下去,我想,这就是香港电影的精神了。 引自 黎明的波鞋、张曼玉的牛仔裤
59人阅读
鲁闽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48页 黎明的波鞋、张曼玉的牛仔裤
-
第175页 九十后北大教育
关于国民教育,这个小朋友提了一个疑问,也是我一直想问的。他是这么说的: 以前读中史,教的...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