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特色
- 章节名:语言特色
读西游记一会像读对联,一会儿是七言古诗,一会又像宋词或元曲韵律,尤其元曲。除了人物对话之类的描写像话本小说,其他读起来是处处押韵,朗朗上口。 在古典文学中,人们和大自然的亲近从比喻这一手法中就能看出,喻体多为自然之物或自然之变幻,又直接又形象。 妙的是,虽然会描写一座又一座山,山峦景色大致也不会差太多, 但是每次遣词造句都不相同。 “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评吴承恩 “溪边挂晒缯如锦,石上重磨斧似峰”。明明是飞瀑如练,尖峰似斧,读起来却好像是本体喻体的转换,很巧妙的给人一种新奇感,是不是相当于现代文中的"锦缎一般的瀑布,斧刃般的山峰"这样的句式? 还有“风月佯狂山野汉,江湖寄傲老余丁”这样的句子,相比于现代汉语,省略了一些介词、助词之类,就瞬间韵味倍增。就好像现代诗之中爱用的许多意象排列,有时只剩下直接的"物"(全是名词)给人一种朦胧、混杂却清新的感觉。 渔樵攀话一段,用了蝶恋花、鹧鸪天、天仙子、西江月、临江仙等词牌名再加长篇七言古诗,渔人、樵夫各自唱自己的水秀与青山,看谁的闲野意境更高一筹。奇妙的是,这些词句不仅从不同角度来表现各自之乐。以渔人之诗词为例,有“烟波万里扁舟小”总体上的静谧淡泊之意,又有“青芦笋、水荇芽,菱角鸡头更可夸”这样的生活细节中的野趣,还有怎样谋生以及“夜深罢棹歌来”这样的快乐洒脱,总之,句句相异,首首不同,就好像一首交响乐的不同乐章相互辉映。更妙的是,渔夫和樵夫二人所对所比之诗句,又互相照应,好似做对子,渔夫吟水、樵夫则颂山,渔夫写水中美味、樵夫则写山中珍馐,相映成趣,就好似一首曲子中不同乐器演奏不同的声部互相争鸣。 这龙王只在空中,等到自是前后,收了云头,敛了雾角。 三股叉擎天幌日,千花尾扰雾飞云。 丛丛菊蕊堆黄,树树枫杨挂赤 八戒:卷脏莲蓬掉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六个毛贼名字怪: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