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深情已篆心中
- 章节名:深情已篆心中
- 页码:第1页
深情已篆心中(鱼丽) 节气已是大寒,心情也转暗绿。从网上又购得一本《聊斋志异》白话本,马瑞芳注释的。所选的百余篇,与我内心钟意暗合的大致差不离。看着熟悉的篇目,心也渐渐稳厚、敦实下来。 翻开来,即读到《聊斋自志》一篇,调子灰暗,像是映衬这寒冷的冬日。此篇以前念书时读过,但此时读来心境不同,仿佛能感受到蒲松龄那压抑的心绪,在萧瑟的冬日缓缓释放。我暗想,蒲松龄的撰写,是否也是在这样一个凄清冬日? 逐字逐句读来,全篇皆压抑,让人心境难以松驰。不过,我还是找到了一句颇为昂扬的话:“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我以为在蒲松龄深沉嶙峋的叙述中,是隐含着宏大的志向的。他的身世自然不是那么辉煌,在现实社会中,他必定也曾唯唯喏喏,必定也曾亦步亦趋,必定也会念着他的官场功名。可是,在他一个人的梦想生活中,他定是有宏伟志向的。特别是,当我尽情恣意地读《聊斋》一书,牵丝攀藤,找到水云深处的那点脉络迹象时,顿然发觉,原来,那些《聊斋》人物,仿若寄予了他碧树红花的梦想。 现在想来,一部《聊斋》,以几百篇的珠玉之作,撑起了思接千载、气通万里的大气象,实际,全都归于一句——深情已篆心中。 此句让人恍然凝想,说的是一个人的专注度、痴迷度、沉痛度。非如此,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于世间,须深情流注地专注于一事,才能成就一桩事业。写作也是如此。与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蒲松龄写《聊斋》,是一生所系这一部书,且沉痛哀感,皆因心中所篆的深情。 蒲松龄曾在《阿宝》文中,借阿宝说出这句话,实际上,说的也是他自己。他写鬼、写神,辛辣入味,有种荡气回肠的鸿音;他写人、写狐、写花、写鸟、均情深意长,宛然绝代之姝。他读的书也多,其中,《史记》应是他的案头书,因为文中频频暗含司马迁的《史记》影子。尤其他笔下的那些美丽女性,多暗含有《史记》人物的影像,使一部谈鬼狐花妖之书,境界宛然阔大,有着颇可咀嚼的人文内涵景观。 这篇《自志》写得朴实婉转,是很能让文人骚客们流连光景的。蒲松龄论及屈原,钟意的是他笔下的山鬼,又提及李贺,这些才是他的最爱。他本性浪漫,却孤单落寞,就像屈原、李贺一样,性情的偏执,也让他做事有了坚韧的方向。屈原、李贺皆是孤愤的代表。蒲松龄临古人帖,临得深情,且自成一家。他临屈原,笔下有山鬼的气息;临李贺,有怨怅的鬼神气;临苏东坡,有逸气高标的语句。其实,逸气高标也并非难事,攀一攀也就上去了。难得是他能出尘,且孤愤。这孤愤用实景来表示,即——有荧荧夜,有昏昏灯,有瑟瑟萧斋,有冰冷案头;用情绪来表达,即——他浮白,他载笔,他集腋成裘,他妄续幽冥之书。他因孤愤而别开生面,他因孤愤而寄情于三生石。归根结底,全不过是因“深情已篆心中”而已。 我读《聊斋》,心中常常唤起的就是这样一句话——深情已篆心中。
终朝采蓝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深情已篆心中
-
《深情胭脂,满衫清泪》——读鱼丽《胭脂聊斋》
徐锐 这本《胭脂聊斋》是作家鱼丽的古典评论随笔集,书中选摘了《聊斋》的50位女性人物进行品...
-
第1页
珠灰色的鱼丽 □ 汪凌 鱼丽的身上有着两面性,这是我在逐渐接近她,尤其是她的文章之后,才发...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