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页 5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
- 章节名:5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
- 页码:第50页
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其实是一种与孩子相处的哲学,它并不是那种在进入游戏室之前必须要掌握的外在的技术,而只是一种交往方法,它要求治疗师要完全相信儿童天生就具有努力迈向成长与成熟的能力。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是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要想达到这种疗法的最佳效果,治疗师不但需要依靠一些能够促进关系和谐发展的技术,更多地还是要具备一种信念,即儿童可以通过他们自身的适应和恢复能力来使自己朝着构建更完整人格的方向发展。这种信念是使用此项疗法的基础条件。 如果儿童要想获得能够促进成长的能量的话,他们自身就是最好的能量来源。他们本来就具有很强的能力能够以适当的方式来引导自己成长,而同时,在游戏治疗的关系中,他们又被赋予了很大的自由度来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因此他们可以用游戏演绎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会。 孩子们在游戏室里能够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故事,而且治疗师也会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选择,让他们能够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下去。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师在于儿童相处时就有这样一个目标:把孩子内心中能够自我发展的、自我完善的、积极向上的、富有创造力的以及能够自我治愈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当这个目标在孩子们身上得以实现时,他们就蓄满了能量。他们可以利用自己发展的潜能去探索和发现,最终建构出一个完整而成熟的自我。治疗师们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如何发展出这种治疗的关系,它能促进儿童情感的成长,并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这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它是一种态度,是一门哲学,是与孩子相处的门道,而不是一种可以生搬硬套的现成步骤。 人格理论 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格建构理论是以3个核心概念为基础的,它们分别是: 1、个体:就是一个孩子自身所拥有的全部:思想、行为、感觉和身体。而现象场是一个孩子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包括存在于意识层面的、意识层面以外、身体以内的以及身体以外的各种各样的经验。现象场为个体所产生的各种内在看法提供了基础。每一个孩子都存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如果一个孩子对这个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做出了反应的话,由于他所处在的经验世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所以他的反应就会导致世界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动;而不管在哪一个部分出现了变动,经验世界的其他部分也会随之而改变。因此,持续的、不断变化的人际交流始终在发生。在这种动态的人际交流中,孩子作为完整的系统会一直努力地实现自我。这个活跃的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孩子朝着自我的进步、独立、成熟与增强不断成长,最终变成一个“机能充分发挥的人”。 2、现象场:是指孩子所经历和体验的一切事情,包括出现在意识层面和非意识层面的经验,以及从体内和体外所获得的经验。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关孩子知觉到的是什么,这都是孩子自己的“现实”。每个人知觉到的现实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如果想要理解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话,治疗师就首先必须去理解孩子所知觉到的世界。在与孩子建立关系时,治疗师应该把关注点放到孩子的现象世界里,这个世界是治疗师必须要弄懂的。因为,孩子们的行为被看做是为了满足他们在自己独特的现象场中所产生的需求而进行的努力和尝试。 即便是在面对孩子最简单的行为时(如画一幅画,尝试拼字或做泥塑),治疗师也不应该针对行为去评判,而是要努力进入孩子的内心。 孩子作为一个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行为、感受和身体。孩子的个体始终与外在的经验世界保持着不断运行和变化着的互动;在动态的互动中,孩子对现实的知觉、态度以及思想都在不断变化。 对于相同的事件,孩子本周的反应与上周很可能不一样,因为孩子的内在“现实”发生了改变。这种不断对经验进行整合的过程也许能够解释孩子们所具有的强大的可塑造性。生命就是不断变化着的经验,在随着外在世界的不断变化之中,孩子们也时刻都在经历着思想、情感和态度的重新组织。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过去经验的体会不会像曾经那么强烈,过去的事情对人们的影响也在一天天改变。因此,治疗师没有必要带孩子回顾过去,因为孩子已经从过去的事件中成长了起来。治疗师只需要让孩子把当前在游戏室里所获得的体验带到生活中的其他地方就可以了。 3、自我self:通过在外世界中与重要的他人不断进行互动,一直在成长的婴儿逐渐开始能从整个现象场的经验中分化出一部分来作为“自我”。所谓自我,它是孩子对于自身知觉到的全部。皮特森认为,孩子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能变成一个完整的人,才能发展出“自我”部分。在孩子与现象场不断产生作用的同时,孩子的自我也会成长和发生变化。罗杰斯把“自我”部分描述为:“是一种对于自身的可以意识到的知觉所构成的有组织的结构。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对个人的特点与能力的知觉;在与他人以及外在世界接触时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附着于经验与客体的价值;带有正性或负性的目标和理想”。总的来说,孩子的行为通常是与他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 自我意识会导致个体对他人积极关注的需求的增长。这种对积极关注的需求是相互的,当个人满足了他人对积极关注的需求时,个体同样的需求也会得到满足。对于积极关注需求的满足与否同个体经验结合在一起,共同促成了对自我关注需求的发展。“这种自我关注感会以一种普遍的形式存在,它会影响个体作为整个机体的行为,它独立于来自他人关注的实际经验而单独存在。” 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关于人格和行为的观点 罗杰斯阐述了有关人格与行为的19条基本命题,可以被总结如下: 儿童存在于以他为中心的不断改变的经验世界中。儿童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对他所体验到的和觉察到的领域作出反应,这个所知觉的领域就是孩子自己的“现实”。在儿童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外在世界进行的互动中,他私人世界(知觉域)里的一部分会逐渐发展成"宾我(me)“,然后儿童会开始形成有关自我、外在世界以及与外在世界相关联的自我的概念。儿童有一个基本倾向,即实现、维持和强化经验中的自我。他们的行为是一种基本的以目标为指向的尝试,为的是满足在知觉域中所体验到的需要。因此,理解孩子行为最有力的点在于理解孩子的内心。 孩子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与他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行为也有可能出现,但是这些行为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当自我概念与儿童个体的所有经验都相符时,他就会感受到心理上的自由与适应。如果不相符的话,儿童就会体验到紧张,或者是适应不良。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会被感知为是威胁,这种威胁会导致儿童僵化地维护自己已有的自我概念。当任何针对自我知觉的威胁都不存在时,儿童就能自在地对自我概念进行修订,并能吸收和容纳一些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完整和积极的自我概念能让儿童更好地去理解他人,也因此能与他人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概念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既是一门描述儿童成长与成熟的人类固有能力的基本理论,有时一种相信儿童有能力去进行建设性的自我引导的态度。通过观察不断迈向成熟与进步的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人们明白了人类始终是处于一种自然的、向前的运动之中。成长的趋势是人类先天具有的,而不是外在环境教育或驱动的。儿童天生好奇,并且乐于征服与成就。为了发现自我以及发现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他们始终在进行着不懈的追求,活力无限的孩子们就是生活在这种追求之中的。 姆斯塔卡说:“做治疗是说要面对的挑战就是要更好地服务,而且要带着兴趣与关注去等待孩子激活自己前行的意愿以及作出让自己行动起来的选择,等待他们以好奇和渴望的心勇敢地去追求展现在他们眼前的世界。这就要求治疗师具备非比寻常的耐心和不可动摇的信念,要相信孩子们能找到自己的路,能适应生活中的规则和压力,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并做出能强化自我的选择。” 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使得他们能够朝着适应环境、个性成长、独立自主、保持精神健康以及我们统称为自我实现的方向笔直买进。儿童生活的最基本特性就是活跃。 趋向于不断成长的本性会使得孩子对更加成熟的行为产生满足感。 孩子们说具有的引导自我的能力比人们所认识到的要强得多,他们能够做出合适的决定。每个孩子体内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力会促使他去自我实现。这个力的根源是孩子的本性,它所指向的方向是独立、成熟和自我引导。并不是思维和有意识的思想使孩子产生了对某些感受的需求;而恰恰是孩子趋向于实现内在平衡的天性把他带到了他需要去的地方。 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 对于自我实现与自我价值肯定的渴望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每个孩子都在不断地满足这两项需求。Axline认为,对于能够良好适应环境的人来说,一方面他不会在自己的道路上遇到太多的障碍;而另一方面,他也能靠自己的能力去得到获得自由和独立的机会。而适应不良的人不通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就很难获得适应良好的人所取得的成功。 所有的适应不良都是来自于个体实际体验与自我概念的不一致。 有助于成长的治疗条件 罗杰斯简要的概括为:在个体内部存在有大量可供他进行自我了解以及改善自我概念、态度和行为的资源;如果能为个体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保持积极心理状态的氛围的话,他就能把内部的资源发掘出来。 好的治疗关系能帮助儿童把内部的资源释放出来,并将其用于成长和发展。这种好的治疗关系是建立在治疗师的一些基本态度之上的,它们是:真诚(真实与坦诚)、无条件的接纳(温暖的关怀和接纳)以及共情(敏感的理解)。 治疗关系 尊重一个孩子,了解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要仅仅停留在他的大脑的活动上。孩子们通常会察觉到治疗师的内在人格,并欣赏和珍视治疗师对自己的无条件接纳。这种关系将会和孩子一起存在于游戏室中,随后,它会变成相互接纳和欣赏的共享关系,这个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被当成是独特的个体。 在很多这样的关系中,孩子只是模糊地知道一些更深层的有关自我或者他想要分享的经历,很可能这些都不存在于意识层面。也有一些时候,我们会很容易地觉察到,孩子们希望他们内心中受伤的部分被倾听和接受,就好象孩子在哭喊:“有人在听我说吗?” Axline在《8条基本原则》中概括了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治疗方法下治疗师和孩子间互动的本质,这些内容经常被用作治疗的指导性条款。这些原则如下: 1、治疗师要由衷地对孩子感兴趣,并且建立充满温暖和关怀的关系; 2、治疗师要做到对孩子的绝对接纳,而不要希望孩子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同; 3、治疗师在治疗关系中要创造一种安全、接纳的氛围,这样孩子才可以自由地探索和表达; 4、治疗师要时常保持对孩子情感的敏感性,适当的情感反映将会增进孩子的自我了解; 5、治疗师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尊重他们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 6、治疗师要相信孩子的内部自我引导,允许孩子在各个方面引领关系的发展,同时抑制自己想要知道孩子游戏和谈话的欲望; 7、治疗师要珍视这种自然、缓慢的治疗过程,不要试图去加快节奏; 8、治疗师只在必要的时候设定一些限制条件以使治疗过程不脱离于现实,这能让孩子接受属于他们自己的以及存在于关系之中的责任。 我们总会顾此失彼,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时,就会忽略了孩子。诊断是没有必要的,它并不是一个既定的程序,治疗师的方法也不会随着来访者的需求而发生改变。在治疗中,是治疗关系和孩子们自身所释放出来的创造性驱力使得孩子发生改变并且逐渐成长。 治疗师没有创造任何东西,只是帮助孩子把已有的资源进行了释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自己负责,并且会通过自我引导的方式去锻炼这种能力,进而带来更多的积极行为。 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中,治疗关系才是成长的关键,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对玩具的使用或是对行为的解释。所以,治疗关系总是聚焦于孩子当前、现实的经历。 我们关注的是: 孩子本人,而非问题;现在,而非过去;感觉,而非想法和行为;理解,而非解释;接受,而非改正;孩子的自我引导,而非治疗师的建议;孩子的才智,而非治疗师的知识。 治疗关系中的一些关键因素促进了孩子的成长,它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倾听孩子的内心;接纳孩子的意愿;关注孩子的需要;给孩子自由,让他们按照所想的去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尊重孩子所设的界限;对过程保持耐心。 目标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做到以下几件事: 1、发展出更加积极的自我概念; 2、承担更多的自我责任; 3、具备更强的自我引导能力; 4、更好地接纳自我: 5、自力更生; 6、自己做决定; 7、体验到控制的感觉; 8、对问题的处理变得敏感; 9、发展内在的价值体系; 10、更加信赖自己。 在游戏治疗中孩子们学到了什么 游戏疗法通过帮助孩子们了解并且接纳自己来达到自我的发展,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做好汲取知识的准备,从而达到学校所提出的了解世界的目标。 类似于承担风险、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这样的行为,在经历恐惧或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是不太可能被表现出来的。 因为这里没有任何威胁,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就会很自然地发生。不过过于肆意的表达也是不行的,这种表达常出现在治疗的初级阶段。由于游戏室里的包容气氛、容许自我表露的安全感以及谨慎设定的治疗限制的存在,孩子们渐渐学会了自我控制,并且可以负责任地自由表达。 孩子们在治疗关系中获得的最多的东西,不是认知上的学习,而是发展性的经历,是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自我的直观学习。在治疗中,不管孩子们表现出的是被动还是暴力,是牢骚满腹还是过分依赖,治疗师都要始终保持一贯的交流风格和尊重态度,而不会对他们的行为作出任何评价。孩子们可以体会到来自治疗师的尊重,在不存在评价的气氛中感受到持续的接纳,于是他们会把这种尊重内化,从而学会尊重自己。当一个孩子尊重自己的时候,他就学会了尊重别人。 治疗师是能够理解和接纳孩子所有感受的成人。在这个成人面前,孩子们通过游戏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演绎出来,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原来是可以被他人接受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学会了敞开心扉,一旦感受可以很自然地表达并被接受,孩子们就不再处于紧张的状态。而只要孩子学会了对感受的把握,他们就不会在负性的体验前陷入被动。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释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从感受中解脱了出来。 在孩子的自然发展过程中,他们努力追求独立和自立。而父母出于善意的帮助却总是画蛇添足,剥夺了孩子成长和学习自我负责的机会。 由于治疗师允许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为自己负责,感受到了责任的意义。 当孩子有权利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问题和独自完成任务时,他们创造力的源泉就得到了释放和发展。随着自主行为次数的增加,孩子们渐渐能处理自己的问题,并通过自力更生来获得满足感。经过这个过程,孩子们学会了面对看似恐怖的问题,并带着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把问题解决掉。一开始,孩子很可能会拒绝自己解决问题,但在治疗师的耐心鼓励下,孩子的创造力就慢慢体现出来了。 如果没有机会去体会控制的感觉,孩子是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引导的。游戏治疗师不替孩子做决定,也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控制孩子。 从某个角度来看,生活就是由一连串永无止境的选择组成的。如果孩子们因为犹豫不决、内心纠结、不敢面对、缺乏自信、焦虑不安,或者担心遭到他人拒绝而不能亲自体验决策过程的话,他们又如何能了解做决定时的感受呢?所以哪怕是再小的决定,治疗师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就算这个决定只是关于绘画颜色的选择,它的意义也同样是非凡的。对选择过程的体会可以使孩子学会自己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引自 5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
251人阅读
葛紫苏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7页 2 游戏的意义
“儿童游戏的作用不仅仅只停留在身体的运动上,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意义远大。...
-
第98页 7 游戏室与游戏材料
游戏室具有自己独特的氛围,这个氛围必须能清晰地传达出一条温馨的信息:“这里是孩子的天地...
-
第50页 5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
-
第85页 6 游戏治疗师
游戏治疗师的态度首先会设定治疗过程的基调,而后这种态度会很快地渗入到治疗过程中的各个角...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