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页 自相矛盾的共和国
- 章节名:自相矛盾的共和国
- 页码:第19页
与此同时,罗马人也顽固地一再表达他们对变化的厌恶。新奇的东西是邪恶的。罗马人不因新奇本身而接受新奇之事,只是在披上神的愿望或古老传统的外衣后,它们才能得到罗马人的赞同。这就是罗马的实用主义,保守性与灵活性并存。 罗马人用公民权定义自己,把它看得比什么都神圣,比什么都可贵。共和国(republic)的含义正是公共事务(res publica)。 公民们最渴求的是别人的赞美,最惧怕的是坏名声。之所以能维持健康的竞争精神,阻止它堕落为自私的野心,罗马人依靠的不是法律,而是一种觉悟:在公众面前,民生不能坏了。 他们时刻警惕着,在任何潜在对手变得强大之前,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他们认为这是完全正当的。……他们的目标不是吞并领土,而是明确树立共和国的威望,压制那些自大的地方势力。 即使在整个世界都向罗马顶礼膜拜的时候,罗马城仍显得很粗俗。 罗马人很少驱动那些古代的建筑,哪怕它们只剩下一堆瓦砾。在贫民窟和肉食市场中,一些庙宇年代已久,有时连供奉的雕像的身份都忘记了,人们仍不愿拆毁。碎石中保存着城市的过去,记录着最初的那些岁月,提供了对罗马人极为重要的方向感。 罗马的自相矛盾清楚地体现在这里:他是最干净的,也是最肮脏的。流淌在大街上的有清洁的水,也有粪便。一百年是公共喷泉,寓意着共和国的高贵和德行;一遍是各种排泄物,象征着共和国可怕的一面。 罗马人的生命是一场竞赛,如果那些公民iaoduile,真的会有粪便倾倒在他们头上。他们被称为“肮脏的平民”(plebs sordida)。……对失败者的羞辱能达到如此的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如果不是在诅咒,体面人嘴里不会说出“平民(plebs)”这个词,那些平民们则为这个词自豪。 从此以后,帕拉蒂尼山是胜利者的,埃文蒂尼山是失败者的。城市的地理就这样标识了成功与失败、声望与羞辱两个极端,而罗马人的生命就纠缠于这两端之间。 一方面,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分享一种宗教般的共同体的感受。罗马社会最重要的悖论就在这里。 罗马共和国是这样的一种制度:它鼓励公民们无休无止地追求声名;因他们自吹自擂的互相竞争而喧闹不已;它产生了一种侵略性的活力,席卷了它的所有对手;与此同时,它也孕育着自我瘫痪的种子。 引自 自相矛盾的共和国
94人阅读
张小国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6页 序言
我们常常沾沾自喜地想,西方的民主制度仅仅来源于雅典。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也是罗马共和国的...
-
第19页 自相矛盾的共和国
-
第76页 渴求名誉——一个贵族的成长
罗马人重视磨难,相信金属要打磨才会发光,公民要历经艰辛才能出人头地。 罗马人并非一出生就...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