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 前言 二
- 章节名:前言 二
- 页码:第3页
1.凡此种种吟咏人生主观之“志”的诗篇,都是把自己的愿望和社会离乱作为基本矛盾,其所抒情,皆以生命意识为底蕴,以追求人生的社会功利为表现,依于情而缘于理,悲慨激昂。这正是屈骚之后,建安之前的作品少有的,当然是建安风骨的实质内涵。正由于这个性特色,才使其诗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2.曹丕与邺下文人行则接舆,止则连席,飞觞交觥,同题唱和。……这种生活状况,恰标志着建安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从客观上促使作者发现自我和周围人情感的个性,原来以政治伦理功利欲与动乱社会生活所构成的人生意识,此时已淡化,代之而起的人情意识逐渐显现、强化,并成为诗人创作激情的新源泉。 3.这些情感所展示的不再是世积乱离与立德垂功名的传统观念的不和谐,不是自我现实遭际的哀怨,而是在现实的痛苦中,对人的命运进行历史反思的情绪的体现,是大乱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悲忧色彩的感情的激动,是人们向往安定富足生活的社会心理的一种艺术折光,仍然笼罩在悲慨的气氛中,表现出的悲哀之美。 4.《短歌行》乃言失亲之苦,写得真挚细腻,哀婉动人。衔恤诗极不易下笔,然则此曲声制最美,悲哀静约,可与《诗经·小雅·蓼莪》并峙。…… 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5.可以这么说,在五言腾踊的建安时代,曹丕较之其他作家注意五言古诗的剪短化,已显南朝五绝、五律形式只端倪。六言诗《寡妇》、《令诗》等,也是一种对新诗体的大胆尝试。《燕歌行》是现存文人作品中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一直被人们尊为“初唐鼻祖”、“叠韵歌行之祖”。《陌上桑》的三、三、七句式,在当时也是少见的。《大墙上蒿行》长句长篇,乃为开山第一祖。这种对新体诗的大胆开发,正是文学的自觉精神的表现。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