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页 威尔弗雷德-比昂和当代克莱因派思想
- 章节名:威尔弗雷德-比昂和当代克莱因派思想
- 页码:第134页
威尔弗雷德-比昂和当代克莱因派思想 比昂对克莱因后期的羡嫉和投射认同理论进行了拓展。在克莱因对羡嫉的概念构成中,存在一种对客体的攻击;在原初的范例中,乳房旁边的幼儿摧毁乳房并损坏了乳房所含之物。比昂试图解释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想法和语言在精神病性的破碎与克莱因所描述的羡嫉性攻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遭到攻击的不只是客体本身,还有儿童自己精神中与该客体以及现实发生联系的部分。比昂提出,嫉妒的幼儿感到她与那个客体的所有联系痛苦得无法忍受,所有攻击不仅指向乳房,还指向了连接她与乳房的心理能力。羡嫉对于比昂来说,成为一种心理的自体免疫性障碍,在精神上对自己进行攻击。 比昂把心理对自身过程进行攻击的一种核心途径称作对联结的攻击(attacks on linking),在这种公鸡中,事物、想法、感觉以及人们之间的联结都遭到破坏。在克莱因原来的理论中,投射认同是一种幻想,在其中自体的某些片段被体验成存在于另一个人身上,自体对于这个人保持认同,并试图对其加以控制。比昂关注一个人头脑中的心理事件对被投射的另一个人的影响。他发现自己的一些强烈感受视乎与病人的情感生活相一致。比昂开始怀疑,分析师事实上变成了心理内容的容器,而这些心理内容原先是存在于病人的体验中的。自体的一个片段被想象迁移到(容纳于)分析师身上,这是病人心理内部的一个事件,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转化为分析师的一种真实体验。 在提出关于投射人体那个的起源理论时,比昂设想幼儿充满了他无法组织或控制的混乱感觉。幼儿向母亲投射这些无组织的心理内容,努力逃避它们所带来的伤害作用。比昂把克莱因的投射认同概念拓展到人际之间,把它从一个人的内心幻想变成两个人内心中复杂的关系事件。比昂对投射认同的理解以多种方式被使用,一种方式是,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心灵感应。把投射认同与直觉和情感感染的现象等同起来。 情感是有感染力的。(回忆沙利文的观点,有一种直接的“共情联结”,情感,特别是母婴之间的情感,通过这种联结得到交流)。幼儿的情感尤其具有感染力。感情协调似乎是人类亲密的一种内在特质,亲自的情感状态需要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彼此了解。幼儿,尤其是处在痛苦中的幼儿,其情感状态被母亲感受到,而母亲拥有处理它的资源,既能安抚自己,也能安抚幼儿。幼儿体验、吸收,并且随着时间流逝,与母亲的组织能力认同。尽管比昂假设幼儿这方面有一种交流的意图,这是一个看起来无法检验的假设,但是我们可以使用他的观点,而不必抱有同样的假设。 分析情境 对弗氏来说,病人和分析师的角色界定明确,二者有着清晰独立的体验。解译是信息性的,被设计用来解释病人对自己记忆的阻抗,来改变病人头脑中的体验构成。移情作为对回忆工作的最后防线式的阻抗而阶段性地出现。克莱因派与弗氏的关点相比,病人与分析师更根本地纠缠在一起。病人似乎并不止是向一个通常中立(除非被反移情干扰)的观察者揭示她自己的心理内容;病人会依据自己的基本客体关系来体验分析情境。移情并不是一种阻抗,或是将分析师的观察位置从基线引开的干扰;病人对分析师和解译的体验,必然无可避免地透过其体验的无意识结构,带着强烈地希望和同等强烈地恐惧。 对于弗氏来说,分析师在分析情境中的体验是相对漠然的一方。分析师使用自己意识或无意识的联想来理解病人的联想,而其对于病人的联想,而其对病人的情感体验是相当平静的,除非他因自己过去的未完成时间(反移情)而曲解病人。克莱因使用与弗氏类似的术语来描述分析师的体验。但比昂通过把投射认同的概念人际化(interpersonalizing),认为治疗师的情感体验将更多的受到病人内心挣扎的影响。分析师发现自己共鸣并且承受着来自病人的强烈焦虑和混乱状态。在弗氏看来,在精神分析这个舞台上,一个人从恰当的距离之外观察并解译另一个人的情感。在当代克莱因派的观点看来,在精神分析舞台上,两个人一同努力组织病人的情感生活并使之变得有意义,期间分析师不可避免要被卷入,而且这种卷入是有用的。 海因里希-拉克尔强调分析师与病人的投射惊醒认同的重要性和效用,要是病人感到在分析师身上存在着自己的自体和客体的各种版本。拉克尔(1968)把分析师描述为(像其他人一样)与病人相似的动力做斗争:被害和抑郁性焦虑,还有进行修复的需要。他反对他称之为“分析情境的神话”的假设,认为这一假设认为“分析是一个病人与一个健康的人的互动。”拉克尔强调分析师在分析过程中的深入和参与。因为分析师有与病人类似的焦虑和冲突,所以才能够认同病人对他的投射,并使用这种认同来理解病人。 托马斯-奥格登阐明了病人向分析师投射自体片段的幻想将如何导致他真的以一种与幻想相一致的挑逗方式对待分析师。当分析师投射凶恶的愤怒幻想的病人,很可能把治疗师当作是危险和邪恶的,而这可能激起后者的愤怒和虐待。病人心灵内部的幻想变成人际间互动的形式,刺激分析师的强烈体验,其反移情提供了理解病人无意识幻想的线索。 比昂告诫分析师在每次治疗中都要努力保持一种戒律,尽量“既非记忆也非愿望”,努力将分析师净化成病人投射的容器。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他对治疗师理想举止的观念是经典的中立和匿名原则的延伸。拉克尔和奥格登与比昂相仿,认为病人的投射更适宜经由分析师自己的焦虑、冲突和渴望被接收,而不是分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对于分析师注定要参与治疗过程的概念,与人际分析的交互式观点相一致。 比昂的阐释为分析师提供了一个框架,以容忍这些病人的反应:交流的明显无意义性是由于对意义的主动破坏导致的;明显的无望性和隔断是由主动破坏希望和联系的意图造成的;与这些人保持联系所产生的折磨感觉,是他们那方面要交流和分享他们被折磨的精神状态的原初努力的产物。那些显得没有组织和意义的内容,首先要在分析师的体验中被组织并赋予意义,然后通过反复解译,发生在病人的体验中。 贝蒂-约瑟夫反对早期克莱因派使用躯体象征性语言对“原始体验”进行持续解译的倾向。克莱因假设这种解译能够与病人的无意识幻想流建立直接和及时的联系,约瑟夫主张,病人也许只能以在心智上服从的形式与这种解译发生关联,所以她建议分析师要少一些主动,与混乱奋斗更长时期,只逐渐地整理出病人的投射认同,这样才可能一直使用接近病人体验的语言进行精确的解译。她进一步反对聚焦于过去,反对对病人早期经历进行肤浅的推测性重构。她认为最核心的内容在于病人与分析师在此时此地的分析性关系中联结和阻断的形式。 直到最近,克莱因派精神分析都是自成一体的。进行频繁“深度解译”倾向,技术性言语的密度,关于幼儿心理富于想象的假设,对幼儿式攻击的不断强调,这些特征使克莱因学派与其他学派区分开来。 弗氏的心理模型是静态、分层和结构性的,而克莱因对心理的观点是流动、反复断裂且瞬息万变的。进而,克莱因一点一滴的更新了精神分析象征的蓄水池。弗氏理解象征主义的方法,为文学、历史和人类学的解译者提供了工具,使其获得通路通往潜在的性欲与攻击的达尔文式主题,克莱因拓展了象征的调色板,为其增添了内在与外在、生命与死亡、繁荣与枯竭这些主题,所以也令解译的画布可以描绘出更具有时代性的主题,无论是对于分析中的个体,还是对于我们时代的社会运动。
Shelley.J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15页 梅兰妮-克莱因与当代克莱因学派理论
梅兰妮-克莱因与当代克莱因学派理论 梅兰妮-克莱因(1892-1969)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当代精神...
-
第124页 梅兰妮-克莱因与当代克莱因学派理论
抑郁心位 克莱因认为,幼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发展倾向,使之朝向整合的方向形成体验模式,这种...
-
第134页 威尔弗雷德-比昂和当代克莱因派思想
-
第137页 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费尔贝恩与温尼科特
第五章 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费尔贝恩与温尼科特 在弗洛伊德看来,简言之,人的本性是情感矛盾...
-
第148页 W.R.D.费尔贝恩
W.R.D.费尔贝恩 弗氏的广义动机理论建立在本能驱力概念和快乐原则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享乐主义...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