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章节名:。
然而,《海国图志》还是很快就有了“知音”。只是这启蒙最快、获益最大的“知音”不是国人,而是日后时时处处与中国为敌的东临岛国日本。 然而,正如伽利略不得不违心地屈服,宣称自己错了一样,徐继畬为使《瀛寰志略》能够顺利出版,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地在引言中写道:“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尽管如此,也未能逃脱厄运,书一出版,即遭剿杀。 在今天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一座尖塔耸立,高约五百五十五英尺的标志性建筑——华盛顿纪念塔,塔壁镶嵌着一百九十方取自世界各地、全为歌颂美国国父华盛顿的铸文石刻。其中镶嵌在第十级墙壁上的一方石碑为汉字,内容便出自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一书: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 人类的潜意识里,总是对未来、前途怀有美好的憧憬,向往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邪恶、公平善良、正义纯粹的理想社会。于是,便有许许多多自命为救星,自称为先知,自托为人民代言人的所谓智者、伟人、圣人,比照现实社会的丑恶与想象中的理想世界的完美,推导、构想、设计出一个个天堂般的美景诱惑人们,并许诺只要按照他们的蓝图去做,人类就有福了,就会升入天堂——不必死后就能享受的人间天堂。 救世主的动机无可怀疑,这些推导、设计出的美好社会也具有难以抵御的诱惑,只是完全忽略了藏于人类心灵深处的邪恶。说到底,人类只是一种理性与非理性、天使与魔鬼兼具的动物。劣根性一旦激活,邪恶一旦释放,将给设计的美好蓝图带来颠覆性的解构效果,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与祸患。 更何况,当皇帝有什么好处?得利者自然是曾氏家族,可后代只要有本事,犯得着前辈为他们捞取吗?历数各朝皇族,一遇改朝换代,没有一朝后代得以善终。表面看是为后代争利益,实则是贻害后人。 李鸿章对手下公然宣称:“一切小错都不用过问,一切大厝都由我李鸿章承担!”此言一出,人人愿为他效命,但也因此而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士气,败坏风气,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混乱局面。这也是由他以降,袁世凯及其他北洋军阀不顾国家利益、人民死活,相互强占地盘、争权夺利、你打我杀的内在根源所在…… ——历史,就是这样延续的,再往后,国共内战…… 令张之洞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汉阳造”步枪,在近半个世纪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仍是国人抵御日寇入侵的强有力的主要武器。若张之洞在天之灵有知,在为自己当年的洋务实绩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多的,恐怕是为后人的裹足不前而感到深深的遗憾与悲哀了! 武汉新政从经济、军事到教育的整体性改造,必然渗入上层建筑,导致湖北地区文化思想的逸轨;这种脱离传统惯性轨道的先进文化思想又反过来作用于广大社会,诱发社会各阶层的裂变;因分裂变化而出的绅士、商人、学生、官兵联合形成一股势力强大的力量,他们一致要求冲决封建专制的罗网。因此,辛亥革命的种子只有在武汉,才能找到最为适宜生存、发展的土壤。干柴遇上火苗,顿时熊熊燃烧,辛亥革命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在武汉宝发了。 他在《大陆游记》中形象地描绘道:“试集百数十以上之华人于一会场,虽极肃穆毋哗,而必有四种声音:最多者为咳嗽声,次为欠伸声,次为嚏声,次为拭鼻涕声。吾尝于演说时默听之,此四声音者如连珠然,未尝断绝。又于西人演说场、剧场静听之,虽数千人不闻一声。”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但对高高在上的皇帝仍诚惶诚恐;曾国藩虽有过取代清廷之想,也仅限于个人内心深处的一闪念而已;洋务派开办实业,目的就是维护风雨飘摇的清朝政府于不倒;洪秀全以横扫一切的姿态,与清廷势不两立,但他建立的,是一种更加专制残暴的统治,于人类政治与社会进步而言,实在是一种极端的反动;康有为、梁启超出现了,他们夜市换汤不换药的维新而已;只有孙中山,才有了推翻清朝的认识与自觉。 孙中山抵日本神户时,已有日本报纸的新闻报道《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中山一见,对同行的陈少白道:“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于是,“革命”一词由是产生,取代了过去的“造反”、“起义”、“光复”等同类词语,一直沿用至今。 先是施行“党军制度”,党掌控军队,然后是“将党放在国上”,“完全以党治”。中国国民党“一大”以后,孙中山将提高党权,加强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作用视为推动国民革命的关键,倡导以党治军、以党治政、党权高于一切,“一切权力属于党”。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