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页
- 页码:第4页
4p
“男性特质的社会建构模型”,这一模型主张“男性特质的含义既不跨越历史,亦非文化普适,而是伴随不同文化形态呈现差异,并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与时同适。然而,建重建、解构男性特质的理论模型以失败告终。” 引自第4页 8p
主旨在于消除以中国“男性本质”为描述主体的常态性。将父权社会中的男性特质观念问题化,就是要将这两个概念剥离开来——男性特质并非父权制度,而是父权社会当中建构起来的性别秩序话语的一部分。 引自第4页 ←男性特质≠父权制度,也唯有如此方是展开论述之前提。 9p→对社会建构论的辩证接受:
男人的性或许是被社会构建的,但我们的身体远不止是被动地接受文化的烙印——它们会根据环境改变、转换自身,并在文化趋势下产生变化的典范。 引自第4页 13p
在当代西方的“硬汉”范式当中,男人的力量是从蛮力和沉默寡言中展示出来的。但把这一范式放在中国并不恰当。这是因为,尽管中国传统上也曾崇尚过男子气概,但它并不占主导地位。由“才子”、“文人”所代表的温和而理性的男性传统抵消了由“英雄”、“好汉”所代表的的具有男子气概的英雄传统。...不同于当代西方,在中国,理性智慧型的男性典范往往主宰勇武健壮型的男性典范。 引自第4页 22p
在那些神秘制造者设计的组合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文武”两极之间,总有一个人物处于二者之上。正如在阴阳组合中最完美的是阴阳调和的存在,“文武”组合中地位高于其他男人的男性必须文武兼备。 引自第4页 35p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阅读这些文本,就像在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和古希腊那样将双性恋作为常态、将同性情欲置于异性情欲之上,我们对“武”的英雄的看法就会迥然改变。 引自第4页 →提到的参考书mark一下: 《隐藏的历史:复原男女同性恋的过去》(martin bauml duberman) 《男色大鉴》(井原西鹤)←嘤嘤这本吾找了好久QAQ 《古希腊同性恋》(K.J.dover) 《略有偏侧:东西欲望的形貌》(裴开瑞chris berry) 36p ❤
男人之间的相互亲近和吸引力可能来自各种社会关系,比如恩惠施予、兄弟情谊、同志友爱,甚至竞争对手。这些社会关系所引发的英雄之间的情感,诸如占有欲、嫉妒心和性欲(即使只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可能比·单·纯·的·由·性·引·发·的·情·感·更·为·强·烈。 引自第4页 →→{{Sedgwick的“同性社交欲望”概念}}; 51p
文学类别之间虽有差异,但它们都公认:男人之间的情感之自然、之基本,令它凌驾于所有其他的人类感情之上。正是这种理解,为克服女性入侵所带来的挑战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和其他为男子气概的行为举止树立榜样的故事一样,三国故事明确指出:不论情色与否,男男之爱是世界上唯一高尚的情感。异性恋至多也不过是个消遣。 引自第4页
22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