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二
- 章节名:补充二
92页之前。 最后的罗马 蒙古征服使阿拉伯帝国崩溃之后,阿拉伯世界群龙无首,一时涌现出许多新兴的伊斯兰教国家。这些国家尽管民族各不相同,或者突厥人、或者波斯人、或者阿拉伯人、或者非洲人,但其政治体制都是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制度,只是名义上尊崇哈里发作为全体穆斯林的精神领袖。 进入14世纪以后,奥斯曼突厥人在与十字军骑士和东罗马帝国军队的长期战斗中逐渐崛起,成为伊斯兰世界一股最充满活力的军事势力。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标志着伊斯兰教文明进入到一个新的繁盛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鼎盛时期就是因为火药的力量。 仅仅一个世纪之前,奥斯曼土耳其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半游牧部落。从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历史都是世界史,正是唐太宗消灭西突厥,最后的后果导致了奥斯曼土耳其。这个叫做“卡伊”的突厥人部落,从中国唐朝时代的西域迁徙而来,最后皈依了伊斯兰教。为了躲避塞尔柱突厥和蒙古人,他们逃到偏远的安纳托利亚高原。经过长期的养精蓄锐,到了奥斯曼时代,他们终于羽翼丰满。1299年,奥斯曼率领土耳其人摆脱塞尔柱君主的统治,宣布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奥斯曼帝国,并趁东罗马帝国内乱逐步占据了小亚细亚地区。1326年,又攻占了重要商业中心布鲁萨。奥斯曼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乌尔汗和阿拉•阿尔丁如宋襄公一般“兄弟让国”,最后乌尔汗成为苏丹,阿拉•阿尔丁为维齐尔(宰相),兄弟二人齐心共力发展商业和军事,终于打造了一支纪律严明英勇顽强的战争机器。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中,虽然帖木儿的蒙古帝国一度打败了奥斯曼,但帖木儿之后,奥斯曼帝国重新崛起,并继续向羸弱的东罗马帝国扩张。 东罗马帝国就是中国古籍中的“大秦”或“海西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位于马尔马拉海北岸,扼黑海出入门户,为亚欧交通要冲。公元前660年,古希腊人在这里始建拜占庭城。4世纪初,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重修旧拜占庭城,将它建成为一座三面环海,只有一面靠陆地的坚固堡垒,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以后,狄奥多西斯二世进一步加强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使得这座城市成为“野蛮人攻不破的城市”。5世纪中期,查士丁尼大帝开始修建浩大的圣索非亚大教堂。这座气势恢宏的教堂在一个世纪后完工,成为东正教的世界中心。 由于君士坦丁堡横亘欧亚非三洲交界之处,既阻挡了阿拉伯帝国征服叙利亚、埃及,进入西欧的道路,也阻挡了西欧十字军骑士进攻耶路撒冷和地中海中部沿岸地区,因此君士坦丁堡常常成为中世纪战争的风暴角。依靠城墙高耸的天险区位,和一支西方世界最为强大的军队,虽然东罗马帝国几经兴衰沉浮,但依然奇迹般的屹立千年不倒。无论波斯人、哥特人、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无数次攻城都铩羽而归。 东罗马帝国军队还有一种极具特色的杀手锏,就是一种类似中国火药的“希腊火”。据说是叙利亚人凯林尼科斯从西里西亚逃至君士坦丁堡,提供了“希腊火”的配方及制作方法。“希腊火”的主要成份包括硫磺、沥青和松脂等易燃物,平时装在有喷嘴的容器内,作战时将水注入容器,容器内的易燃材料便燃烧起来,内部压力使火焰从喷嘴射出,可烧毁敌方舰船和士兵,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烟雾和声响,极具震慑效果。674年,拜占庭首次使用“希腊火”,就成功地打败敌人;717年,又用它击退了庞大的阿拉伯舰队,使“希腊火”一举成名。诡异的是,这种“秘密武器”最后竟然在东罗马帝国失传了。 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东罗马帝国虽然在抵抗阿拉伯人的侵略中保住了君士坦丁堡,但却失去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大片领土。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使连接中国的古老丝绸之路从此断绝。贸易的衰落使东罗马帝国经济备受打击。到11 世纪时,中国贸易完全被印度洋上的阿拉伯人垄断。黑海沿岸的商业据点也被奥斯曼人夺去。东罗马帝国进一步走向衰败,在93个皇帝中,有40人属非正常死亡,其中被处决和暗杀的皇帝多达34个,有51人通过军事政变成为皇帝,有42个皇帝在斗争中失利,被流放、监禁或迫害,频繁的宫廷斗争,导致帝国从内部腐烂。1204年,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骑士团落井下石,卑鄙地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使这个“希腊帝国”一度变成“拉丁帝国”。1261年,拜占庭复建,但其领土只包括小亚细亚西北部、色雷斯、马其顿、爱琴海北部一些岛,和伯罗奔尼撒的几个据点。14世纪后,新兴的奥斯曼帝国开始了对拜占庭的蚕食侵略。重要的马匹盛产地安纳托利亚丢失以后,东罗马帝国最重要的重骑兵力量遭到致命打击,帝国军队彻底丧失了主动攻击能力,只能以步兵进行被动的防守。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军队攻入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将君士坦丁堡以西的整个色雷斯地区据为己有。除过13世纪的蒙古人以外,奥斯曼土耳其人是这1000年当中惟一在欧洲建立帝国的亚洲民族。1354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了拜占庭帝国的加利波里,成为他们在欧洲的第一个落脚点;1396 年,奥斯曼轻骑兵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大败欧洲十字军骑士团,完成了对于巴尔干半岛的征服。从亚得里亚海和匈牙利平原,直到到幼发拉底河的广大地区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版图。至此,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已经成为孤悬于伊斯兰世界的一座孤城。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没有一个西方国家的首都,在帝国统治的连续性和范围方面,能与拜占廷首都君主坦丁堡的辉煌历史相媲美。”夺取君士坦丁堡也是历代穆斯林统治者的夙愿。1421 年,奥斯曼帝国的穆拉德二世进攻君士坦丁堡,迫使拜占廷皇帝割让君士坦丁堡城外除供水区外的所有土地,并以每年3 万杜卡特作为岁贡。1451年,19岁的穆罕默德杀掉其他兄弟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当时偌大的东罗马帝国已经领土丧失殆尽,仅剩下一个山穷水尽、财源枯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面对虎视眈眈的奥斯曼突厥人,拜占庭人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险要的地势和坚固城墙,毕竟君士坦丁堡是最擅长军事和工程的罗马帝国的巅峰之作。在冷兵器时代,城堡成为无数强悍军队折戟沉沙之地。为了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君士坦丁堡进一步加高加固了城墙。热那亚名将吉斯提尼率领700名军人前来增援,同行的还有日耳曼炮兵专家兼军事工程师格兰特。 “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为了确保征服君士坦丁堡,在君士坦丁堡对岸建立了鲁美利希萨要塞,作为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基地,完全切断了君士坦丁堡的供给通道。穆罕默德二世推崇以多取胜的人海战术,尽管君士坦丁堡的守军不足8000人,穆罕默德二世的攻击部队却达到15万,几乎是对手的20倍。同时,默罕默德二世也是一位狂热的火炮爱好者,他不仅精通火器技术,甚至还是一个真正的炮手。与成吉思汗的炮兵都是中国人一样,穆罕默德二世的炮兵也都不是伊斯兰教徒,而是擅长技术的基督徒。穆罕默德拥有400多个大炮和56 个小炮。土耳其工兵对进攻君士坦丁堡起到破天荒的作用,他们在城墙下挖掘坑道,埋设火药地雷,对坚固的城墙进行定向爆破。这是世界军事史上,首次把火药用于坑道爆破。 从中国火药传入欧洲以后,经过蒙古人、突厥人和欧洲人的改进,大型火炮已经具有相当可怕的毁城能力。但对君士坦丁堡那样超级坚厚的全石城墙来说,一般大炮仍然无能为力。正因为这个原因,奥斯曼7代君主尽管纵横欧亚大陆,却始终下不了攻打君堡的决心。 21岁的土耳其苏丹默罕默德二世,为了君士坦丁堡厉兵秣马,不遗余力地发展火炮力量。为了攻克君堡的城墙,默罕默德特意聘请匈牙利铸炮大师乌尔班铸造了12门超级巨炮。其中最大的火炮“达达尼尔”为巨型臼炮,青铜铸造,长达5米,口径达762毫米,炮身重17吨,发射的石弹重达660 公斤,射程超过1英里。这个“恐怖而非凡的怪兽”用400个人和60 头牛,花了6个星期才运到君堡城下。对一个武器专家来说,只有战争可以让他有用武之地。乌尔班(Urban)是当时全欧洲技艺最高超的铸炮大师。他先是受雇于拜占庭皇帝,后来因为拜占庭无力制造巨型火炮,乌尔班悄然出走,投奔了财大气粗的奥斯曼帝国。他对默罕默德说:“我已经仔细研究过,我有信心制造这样的重炮——它不仅能击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甚至传说中巴比伦的城墙也不是对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乌尔班的投诚,才奠定了默罕默德攻取君堡的决心。 1453年4 月12 日,穆罕默德二世和他浩浩荡荡的土耳其军队,通过仅有的陆路来到君士坦丁堡城下。在另外三面,数百艘土耳其军舰已经展开炮击。土军的大炮一起推到护城河边,开始了火器时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炮击。此起彼伏的巨型火炮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城上的拜占庭人也毫不示弱,以弓箭和火炮还击。可以想象,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战场,或许是战争史上对火药威力的最直观展示场所。万炮齐射,地动山摇,这对冷兵器时代的人们将是怎样的震撼。一位当时的目击者留下这样的记录:“有时炮弹摧毁了整段的城墙,有时候是城墙的一部分,有时是一座塔楼,或一段胸墙——没有哪座城墙足够坚固,可以抵御这样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 中国火药使罗马最坚固的城堡摇摇欲坠,历史将从此改变。 拜占庭守军也试图用他们微不足道的小型火炮还击,但他们却没有多少火药。事实上,城墙和塔楼并不适合架设火炮,否则火炮巨大的后坐力及震动,很快就会使城墙损毁,这与遭受敌军炮击毫无二致。他们只能将一些单兵操作的小型火炮当作“手炮”使用。当奥斯曼人蜂拥而上时,守城者点火发射,火药使铅弹产生可怕的杀伤力;甚至一颗铅弹可以击穿3名敌兵,即使甲胄也难以阻挡。 与拜占庭人的小火炮相比,“达达尼尔”巨炮极大地鼓舞了土耳其人的士气,也使拜占庭人又恨又怕。他们对“忘恩负义”的乌尔班充满诅咒。巨炮射入城内的巨大石弹击毁教堂和民房,很多人悲惨地死去。巨炮发射时震耳欲聋,以至于一些孕妇因它的轰鸣声而流产。 好在这个巨炮操作极为繁琐,发射一次直到冷却,需要至少2 小时。即使这样,在反复热胀冷缩中,它还是出现了裂纹。一周后,“达达尼尔”还没把君堡轰塌,就自己爆炸了,连那位造炮的乌尔班也一起成为“达达尼尔”的陪葬品。 拜占庭人几乎看到了上帝的灵光。土耳其人的炮击一天胜似一天,孤立无援的君士坦丁堡城内伤亡与日俱增。一位拜占庭士兵在日记中写道: 5月11日,除了猛烈炮击,无事可记……5月13日,土耳其人发动了一次小的突袭,但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唯一值得一提的,仍然是敌人持续不断的炮击和我们可怜的城墙。……炮击不分昼夜地进行着,冲击与爆炸让我们一刻都无法放松,炮弹随时都有可能落在头上。穆罕穆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轻易地夺取这座城市,他想要用重炮的轰击来炸死我们,让我们精疲力竭,让我们在这种猛烈的攻击下没有喘息的时间。 随着战火的持续,穆罕默德的人海战术,已经将拜占庭守军的兵力和弹药几乎消耗殆尽。到了5月28日,默罕默德的炮击已经持续了47天,总计已经消耗了55000磅火药,发射了大约5000发炮弹,城墙上已经出现了9个缺口。默罕默德认为时机已经成熟,遂下令全面总攻。
凌晨1点30分,火炮齐鸣,10多万土耳其军队在约4英里宽的战线上发起冲击。当时战场是如此震撼,以至于一位拜占庭人这样记载:“空气似乎也被撕裂了,君士坦丁堡的一切看起来就像是另一个世界。”城内人心惶惶,纷纷涌向索菲娅教堂,向上帝进行最后一次祈祷,因为末日即将来临。城内响成一片的教堂钟声,被城外几百门火炮响彻云霄的轰鸣声淹没。城墙在火炮的轰击下出现了缺口,10000名手持火枪的土耳其新军蜂拥而上。 新军即“改宗兵”,他们都是苏丹从希腊和安纳托利亚等地的非伊斯兰教家庭搜罗来的幼童,改宗伊斯兰教后,再经过长期封闭的严格教义与军事训练,灌输以狂热的宗教思想,堪称苏丹最为得力的战争机器。在这台高效率的战争机器面前,拜占庭末代皇帝康斯坦丁和他的皇家卫队全部英勇战死。 在东罗马帝国1000年的历史中,君士坦丁堡总共遭遇过23次围攻,除过1204年十字军卑鄙地偷袭,从来没有一个敌人可以突破它伟岸的城墙。但时过境迁,君士坦丁堡终于在火药时代被攻克了,罗马帝国的落日余晖彻底熄灭。火炮改写了这一段欧洲历史。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欧洲传统的要塞防御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人类军事史打开了新的一页。 默罕默德二世用火药摧毁了固若金汤的君士坦丁堡——这个基督世界的象征;从此以后的欧洲,将不再有任何贵族的城堡或傲慢的骑士,能够阻挡火药的杀戮。一个月后,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消息,经逃回来的热那亚军人传到威尼斯,然后从这里传遍整个欧洲。整个西方世界都在为君堡的倒坍而震颤。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与其代表了一个结束,不如说它宣告了一个开始,面对可怕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教皇开始担心罗马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前所未有的巨炮,深深震撼了欧陆诸国的君主们。继13世纪蒙古铁骑蹂躏东欧之后,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再一次面临蒙古化的穆斯林入侵者威胁。这种恐惧加上其他诸多因素,逼迫欧洲整体加快步伐走向现代化。 奥斯曼帝国的火炮使东方贸易彻底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所垄断,西方基督徒被挤出由东方主导的世界贸易。对财富和权力充满渴望的欧洲君主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去寻找一条没有穆斯林的东方之路。 君士坦丁堡失陷3年之后,即1456年,被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视为心中圣地雅典也落入穆斯林之手,这进一步加剧了基督教的身份危机。在15世纪下半叶,组织并指挥一场规模庞大的十字军东侵,已经成为罗马教皇宗教改革计划的一部分。默罕默德二世死后的第10个年头,一位贫困潦倒的热那亚冒险家被西班牙君主雇用,他带着欧洲基督徒的梦想,从西班牙出发,驶向茫茫的大西洋,从此揭开了“世界”的面纱,他的名字叫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星光闪耀时》一书中写道:“历史如同一场诡异的数字游戏,在汪达尔人洗劫罗马1000年之后,又一场浩劫降临到拜占庭。”与大多数战争一样,获胜的土耳其人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这座保存着无数古典文化的历史名城惨遭涂炭,曾经富庶辉煌的“世界之都”几乎化为灰烬,城中居民大多填尸沟壑,或沦为奴隶。狂热的穆斯林爬上圣索菲亚大教堂黄金的圆顶,将巨大的石制十字架换成铁制月牙标志,这座古老而又雄伟的教堂转眼就变成了一座巨大的清真寺。穆斯林终于占有了这座上帝的城市,默罕默德苏丹终于实现了前辈们的夙愿。在这次浩劫中,大批艺术家从东罗马逃亡意大利。政教合一的中世纪结束了,古希腊文明的魅力席卷西欧,引发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 历时千年之久的基督教的东罗马帝国最终灭亡。默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他娶了东罗马帝国的公主为妻,将自己视为天下之主。罗马帝国传统与伊斯兰文明在奥斯曼帝国交汇并存,深深地影响了东方与西方两种文明的发展进程。古老的拜占庭成为一个新帝国的首都,以新的伊斯坦布尔城为中心,扩张成性的奥斯曼帝国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庞大伊斯兰帝国,并在以后长达3个多世纪中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盟主,奥斯曼苏丹享有“哈里发”的称号。到15世纪末,除几座由威尼斯控制的沿海堡垒外,这个叫做奥斯曼土耳其的古老突厥部落已经征服了多瑙河以南的整个巴尔干半岛,将地中海变成为土耳其的内湖。“他们的马尾旗插到了维也纳的城门上,也使Turk(突厥)这个词永远成为了凶残和勇敢的代名词”(房龙)。 君士坦丁堡易名伊斯坦布尔,标志着伊斯兰世界的第三次崛起。10年后,莫斯科大公伊万三世向西方世界宣告,曾经作为欧洲奴隶的斯拉夫民族是罗马帝国的精神继承者。伊万四世进一步自封为沙皇(俄语凯撒),对东方则称札根汗(白色可汗),以显示其蒙古血统。在遥远的东方,另一个也叫穆罕默德的突厥人,率领一支火器装备的12000人的穆斯林军队,攻入富饶的恒河流域。印度洛提王朝国王易卜拉辛·洛提亲自率领的5 万多名冷兵器时代的步兵和1000 多头战象迎战。在炮声和硝烟中,印度国王战死,印度军队大败,巴布尔用火器和《古兰经》建立了一个从喀布尔到德里、时间长达三个多世纪莫卧儿帝国。“莫卧儿”乃“蒙古”的变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