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页 第五章:精神分析
今天去海边了吗 (这鼠年可怎么过啊)
读过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 章节名:第五章:精神分析
- 页码:第110页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一)心灵结构 1.本我(id)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preconscious)中,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 2.自我(ego)从本我中生发出来,是“被外部世界直接影响并加以改造后的本我”,试图以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凌驾于快乐原则之上,压抑本我。 3.超我(super-ego)则是在俄狄浦斯情结(the Oedipus complex)消解的过程中出现的。起初,超我的出现是孩童对父母的权威——尤其是父亲的权威——加以内化和内投的结果。“自我在本质上是外部世界与现实的代表,而超我则是内部世界与本我的代表;两者之间是对立的关系。” (二)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始终是一种“妥协结构”(compromise-structure)。意即,梦是本我所激发的欲望与自我对欲望的压抑之间相互妥协、折中的产物……压抑无处不在,欲望则被编码成其他形态表达出来。弗洛伊德说:“梦是对(压抑或禁忌之)欲望的(隐蔽性)满足。” 梦主要活动于梦幻意念(潜在)和外显内容(我们醒来能记得住的部分)两个层面;梦的运作(dream-work)有四个步骤——凝缩(condensation)、移情(displacement)、象征(symbolization)和次级修正(secondary revision)。 ①凝缩:梦幻意念中多个因素被凝缩为外显内容中的一个因素;反之亦然。 ②移情:通过换喻、暗示、联想等手法生产出替代性结构,梦的扭曲机制。举例:“裁缝之死”与“铁匠之罪”。 ③象征:视觉方式与性的意象。特别提醒不要庸俗化,不能将对梦境的阐释简化为对象征符号的分析。 ④次级修正:即做梦者通过象征机制对梦的内容进行叙述的过程。 (三)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文本分析的两种方式: 1.以作者为中心,将文本等同于作者的梦境。 2.以读者为中心,关注文本通过何种方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欲望和幻想进行象征性释放的。 eg:小红帽故事 二、拉康精神分析学说 拉康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使精神分析学说牢固地根植于文化而非生物学之中。 匮乏(lack)与幻想中的”充盈“(plenitude)瞬间 实在界(the Real):是生命最先所处于的领域,也是尚未被象征化的”物质界“(Nature);它既包括外部世界中的”客观现实“,也包括弗洛伊德所谓的本能驱动。 象征界(the Symbolic):它的出现使实在界变得支离破碎。 实在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其始终以被文化所建构(意即从不存在到存在)的现实——也就是象征界——的形式存在。拉康:“文化的王国”始终凌驾于“自然的王国”之上,“词的世界……创造了物的世界”。 成长三阶段: 1.镜像阶段(mirror stage) “镜像阶段仿若一幕戏剧,其内部冲突体现为从匮乏状态到未来展望的急剧转变;这一过程在空间性认同之中激发了主体意识的产生,继之而来的则是一种把支离破碎的身体影像转化为整体性存在的幻想。 镜像阶段预示着我们开始进入主体性的秩序中,而拉康将这种”误认“的主体性称为”想象界“(the Imaginary)。 我们的一切欲望就是找寻自己缺乏的东西,即我们遭遇想象界和象征界之前的那个整体性的自我。我们的一切认同感其实都是误认:我们所认同的对象也并不是我们自身,而仅仅是镜中的一个又一个潜在的影像。“欲望是一种换喻(metonymy)”:它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另一部分,但我们却永远无法发现一个完整的自我。 2.去-来游戏(for-da game)阶段 拉康将去-来游戏解释为儿童开始进入象征界尤其是开始进入语言的表现。 “我思于我不在之处,故我身在我不思之处”。“我思”为阐明的主体(想象界或象征界的主体),而“我在”则是被阐明之物(实在界的主体)。因此,在作为言说者的“我”和作为被言说对象的“我”之间始终存在一道鸿沟。阉割:存在的象征性消逝是进入意义的必由之路。 3.俄狄浦斯情结阶段 在此处,儿童第一次直面性别的差异。在拉康看来,一切欲望都是对固定所指(“他者”、“实在界”、充实的瞬间。母亲的身体)的不可救药的追求,而结果则是从一个能指漂浮到另一个能指,即“所指不断地在能指下方滑落”。想要弥合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沟壑,填充我们与生俱来的“匮乏”是绝无可能的,而欲望就存在于这种不可能之上。 “正是‘母体’这一元客体的失落驱动着我们生命的叙事,促使我们在欲望的无尽的换喻活动中毕生追寻着失落天堂的替代物。”——Eagleton 三、电影精神分析 劳拉·墨维 1.窥视的快感:控制性凝视(controlling gaze) 2.自恋(naroissism)的快感:影像∕镜像。 “在电影中,前者暗示了充满性欲的观影主体与银幕上出现的种种客体的分离;而后者则通过让观众着迷的方式,使其将银幕上的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性的客体认同为另一个理想化的自我。” 四:斯拉沃热·齐泽克与拉康式幻想 幻想(fantasy)与幻觉(illusion)是截然不同的。幻想的作用是规定我们观看的方式并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仿佛是我们观看世界和感知世界的一个框架。幻想使我们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让我们产生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并引领我们观察与体验周围的世界。 齐泽克指出,”现实“乃是被幻想建构出来的,这种建构掩盖了欲望的实在界。 eg.一个男人梦到死去的儿子对自己抱怨”难道您看不见我正在被人焚烧么?“,醒来闻到了真实世界里弥漫的烧焦气味。
今天去海边了吗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10页 第五章:精神分析
-
第135页 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一套分析方法,而非评估机制”。(伊格尔顿) 索绪尔; 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理...
-
第165页 第七章:性别与性取向
一、女性主义 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洛琳·加曼和玛格丽特·马什门特等人对墨维观点的“普适...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