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 章节名: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虽然已经是好几十年前的言论,虽然不能说吉川先生眼中二者的立场与态度正确无疑,但目前看来先生所指出的状况似乎并没有特别改善。 把大致要点和自己的想法memo下;原文很长,有所省略。 中国人习惯以“日本文化就是从中国吸收的”的视角来看日本,很多人抱有轻视和不屑的态度,因此也没想过仔细分析或了解日本。例如只看到日本汉字来源于中国、假名也化于汉字便认为其文化是照搬中国;而日本文字虽来源于汉字但语法等完全不同,属于不同的语系,在具体使用中也很不同;一些中国人往往看不到这些而武断认为日本本身没有传统文化、等等。 即使中国近代开始对日本关心起来也是将其看作了解西方科技与文化的通道,某种程度上是西方的代用品;获得的资源还是二手的;总之对其本身的文化兴趣不大。好奇心并非没有,但也仅止于好奇心与新鲜感,谈不上研究。 日本虽将中国古典的部分知识放入基础教育,但人们对此并不再抱有特别的兴趣或将其视作外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认为中国和日本并无太大不同。另,因为训读的存在,汉文古典更像是被当作本国古典的一部分,而训读虽有助于理解中国古典(训读后的日文解释却并非完全等同原文意);另,没有专门的熟悉中国文化的老师教育,往往担任汉文古典教育的老师是学校的国语老师(即语文老师),甚至有理科教师任课等情况。(这些现象在现今的日本或许有所好转?但好转程度难说。) 但也指出,日本对中国的日本研究的支持并不到位。日本人获得中国古籍不难,现在可说十分便利,而中国人要获得日本的一手研究资料却十分困难;在当时甚至难有途径。 等等。 要言之,两国对对方国家及两国关系存在某种感情色彩的偏见,即使吸收或学习对方也并非完全将其放在一个平面镜上,如先生在本文开头所说:镜子本身是歪的,照出来的的镜像必定也是变形的。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因为各种原因和条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必定经过筛选,(古时候有交通不便,也有政治上的推行不推行、是否适合本国情况等因素;除交通外,现今制约因素或许更多)而我们会有一种倾向,以为看到的就是所有的、输入的即是对方的全部。大家都忙于以已有的知识或所知对对方下定义,试图做出某种总结,却忽视了文化本身的丰富、及其在国际交流中的不完整性、传播与吸收时变异的复杂性;等等。 先生提到:“学问是社会理性的中心,而学问的环境是社会”。 是啊,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家能否冷静下来,不要看到一点波澜和热闹便动辄下定义做结论;多花些时间吸收知识、消化、整理、并结合现实逐渐形成尽可能成立的观点呢。一边想着,一边记下来自警。 少说废话,多读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