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页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 章节名: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 页码:第264页
50. 我认为,“认识如何可能”只能建筑在“人类(社会实践)如何可能”的基础上来解答。只有历史具体地剖析人类实践的本质特征,才能解答人类认识的本质特征。认识的主体不是个人,从而出发点不是静观的感觉、知觉。认识的主体是社会集体,出发点只能是历史具体的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从这里生长出人所特有的本质。“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与“人是能思维(或理性)的动物”这两个著名古典定义的秘密,在于二者在社会实践每础上的统一。人的认识所独有的感性能力(时、空观念)和理性能力(形式逻辑、数学、辩证范畴),其根源不是“先验的”或“不可知”的东西,而是,在漫长历史时期中,产生、构成、反映、积淀而成为主体的认识结构。主体是以实践的规律和形式去认识、同构和把握个体。
40人阅读
愚公∞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50页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48. 康德的“物自体”并不就是可认识的物质,而是物质后面(用个形象的说法)的不可知的“本...
-
第251页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49. 康德用的“物质”一词,不是指“物自体”而是指质料,即作为逻辑判断的材料和构成经验的...
-
第264页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
第267页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51. 应该重视人类学本体论问题。因为它与以经验、语言或逻辑为本体是有重大区别的,它强调人...
-
第275页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52. 康德的“物自体”,由感性的来源到知性的界限,到作为“范导”原理的理性理念,经历了复...
> 查看全部8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