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页 文字比石头更加不朽
- 章节名:文字比石头更加不朽
- 页码:第285页
在中国的历史名城中,古代诚然活在人们心中,却没有化作石头。“文化革命”毁坏了不少古迹,但是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破坏古迹似乎是一种周期行为,太平天国破坏古迹的规模就超过了“文革”。 法国汉学家、考古学家、诗人谢阁兰(Victor Segalen,一八七八----一九一九)注意到这个现象并思索其原因。他在散文诗《万年颂》中比较中国与古埃及到现代西方的非中国世界的建筑艺术,认为后者追求永恒,采用的材料和技术都力图抵抗时间的侵蚀,然而他们能做到的,不过是推迟不可避免的失败的来临罢了。中国人懂得,“任何静止的东西都逃不脱饥饿的时间的利齿”,中国建筑遂反其道而行之,向时间让步,采用容易损坏的材料,需要已在修复、重建。谢阁兰由此推论,中国人是把问题转移了。体现永恒的不应该是建筑物,而是建筑师的意图。建筑物不能长存于天地之间,它好比是向“贪婪的时间”奉献的贡品。建筑师只有付出这个代价,才能确保其精神意图的持久性。 引自 文字比石头更加不朽
28人阅读
Jun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26页 我初次看到一个人
文学是人类用文字记录自己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本能,从这种本能出发而产生的文学作品最为...
-
第127页 我初次看到一个人
我们看到,正是从虚无、矛盾和无尽的怀疑中,生长出了理论难以概括的丰富;也正是从犹豫、恐...
-
第285页 文字比石头更加不朽
-
第292页 夜行者梦语
人类常常把一些事情做坏,比如把爱情做成贞节牌坊,把自由做成暴民四起,一谈起社会均富就出...
-
第293页 夜行者梦语
<原文开始>一个概念,常常含注和载负着各种不同的心绪、欲念、人生经验,如果不细加体...
> 查看全部1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