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阅读的阳光(代序)
- 章节名:阅读的阳光(代序)
- 页码:第2页
阅读的阳光(代序) 30年阅读生活也许并不夸张到要惊天动地,但回望之间,已然听到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的回响 回望30年,有太多的变化让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看到不断在升高的一个又一个楼群,我们看到不断在聚集的炫目的财富;我们看到一代人通过激情洋溢的启蒙走向了时代的核心,而又一代人带着新生的梦想向着岁月深处进发。物质的极大丰富是30年灿烂的表象,而其背后是我们内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万状纷纭。而对这一切的最好见证,就是30年间中国人读书生活的变化:从对读书生活的观察出发,我们不难找到与30年再次相遇的恰当的方式。 讲读书,我们必须要理解那些让我们深感吊诡的种种特别之处。当我们讲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事实上书也在看我们。正是这些书所铺就的路,引领我们走过这无比丰富又无比坎坷的30年,我们读过的书又以别样的方式回到我们自身。讲这些书就是讲读这些书的人,书与人的故事就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当我们讲我们读书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远离了“读”的最初含义,读书变成了沉默的内心事件。然而所谓的安静,并不是完全无声的,它只是把声音近乎固执地藏匿于内心的深处。表面的安静的阅读背后,是内心世界的席卷而过的风暴。30年阅读生活也许并不夸张到要惊天动地,但回望之间,已然听到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的回响;当我们讲读书是个人行为和私人故事的时候,而又是这些看似并不联系的读者们,近乎默契地通过阅读行为展示着经验的“家族相似性”,这种状况让我们有些想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所谓的私人写作,看似每个人左手抚摸右手似的一厢情愿地沉入私人经验,而事实上,我们却惊人地看见了从八十年代的稚嫩的激情向着九十年代成熟的内向所作的集体转型。个人写作及相应的个人阅读,在其自我宣称的丰富性背后,恰恰是不约而同的整体性。 30年最大的变化应该就是中国人的变化了。而人的变化又基本上是从阅读开始的,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本书严重地讲就是一生。因为一篇文章而离家出走,或者因为一本书而深陷情网,这样的阅读故事几乎比比皆是。国人通过阅读实现了用头脑走路,学会了理性地生活,并且在各个方面开始启动自己的思考能力。虽然读一本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并不就真的理解了存在主义,但至少中国的读者会直接地想,你的生活是你造就的,生活的意义是你给定的;虽然一本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并不就真的让国人理解明史的丰富性,但至少让人懂得,历史可以像故事,甚至比章回小说还像小说,好玩但又沉重,等等。这些阅读故事,让人们获得的是面对人生和历史的方式,可以有另外的把握,可以有自己的心得。读书使国人在30年中踏上了智慧的人生之路,而那些无所不读并随之无所不想的年轻人,因为自己所获得的思考能力而把自以为是的偏见与骄傲写在脸上。 30年间中国人知道的一切也许超过了以往的世世代代 30年间无数个人的阅读生活如果讲体现了一种整体性,那么这种整体性最直接地讲就是个人阅读的国家品格。当一个民族在30年之始以一种巨大的知识焦虑投入到书本世界中的时候,个人的要求反而是以国家的身份出现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曾经是那个年代的最强音,解答哥德巴赫猜想,与聂卫平横扫日本棋坛的连胜,与中国女排的称雄世界都同样地让一个民族体验骄傲。个人阅读的国家意义使日常的阅读生活获得一种集体的神圣性,当体育与文化这些象征性极强的领域成为国家关怀的主要表征时,读书活动也必然地与国家命运发生着牵连,那些曾经感动过一个时代的诗句,像“中国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祖国,我是你簇新的黎明”等等,也成为30年阅读最激动人心的记忆。就是到了今天,讲全球化的命运的书,讲金融海啸的书,讲远东的二战历史的书,讲汉唐气象的书,都是读者关心和喜爱的题材。一个曾经失败如今正在崛起的民族,积累着太多的苦痛与梦想,而阅读也成为一种恰当的承担。 阅读在这30年中首先是以改变生活的面目出现,当财富和新的梦想向着每个普通人招手的时候,读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寻找向新生活靠拢的最佳路径。高考制度的确立更是为功利阅读打开了一扇大门,而学位论文、职称评定等等事关房子与票子的世俗考量,又无不改写着“读书无用”的老话,读书大到使国家振兴,小到使生活富足,这些可爱的目的性,恰恰是阅读改变生活的最初动力。那些生于荒僻乡野的读书人,那些在底层挣扎的穷苦书生,正是在书本的召唤和知识的阳光照耀下走向城市,走向耀眼的人生。其实,讲读书改变人生,还有一层意思在于,通过读书,通过密密麻麻的语词的世界,国人的视野被最大限度地拓宽了。讲世界是平的,讲世界变小了,大约就源于知识与信息以书刊的形式在全球的空前的流通。通过阅读想像或体验那些遥远的世界,使平凡人生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丰富性。30年间中国人知道的一切也许超过了以往的世世代代。尤其是好奇心驱动下的阅读,使“知”与对“知”的谈论,获得休闲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愉悦与欣快。功利阅读极大地改变了人生,而休闲阅读又极大地丰富了生活。 对于一个逐步“现代”起来的社会而言,30年的阅读只是开始,而对此所作的回顾,与其说是结论,不如说是为重新出发及再度阅读而做的准备。 (原载2008年11月3日《深圳商报》作者:尹昌龙) 引自 阅读的阳光(代序)
39人阅读
有无为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出版项
任责编辑:王昕 营销统筹:于辉 装帧设计:任敏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1978〜2008私人阅...
-
第2页 阅读的阳光(代序)
-
第2页 陈思和 我的私人阅读史
陈思和, 原籍广东番禺, 1954年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
第12页 刘苏里 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30年
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以经营人文社科类图书著称。生于1960年,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 查看全部3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