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 页码:第2页
成功的快乐需要困难跟随,即使在最后这种困难得以克服,但它必须使得成功在开始时没有把握。这也许就是别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乃是幸福的源泉之一的原因了。那种自我评价偏低的人不断地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惊奇,反之,那种自我评价过高的人则往往为自己的失败感到惊奇。前一种是令人高兴的,后一种则令人沮丧。因而明智的做法是既不无端地自负,也不自卑。 能够带来幸福的那种形式是:喜爱观察人们,并从其独特的个性中发现乐趣,而不是希望获得控制他们的权力或者使他们对自己极端崇拜。如果一个人抱着这种态度对待他人,那么他便找到了幸福之源,并且成了别人友爱的对象;他与别人的关系,无论密切还是疏远,都会给他的兴趣和感情带来满足;他不会由于别人的忘恩负义而郁郁寡欢,因为他本来就不图回报,也将很少得到这种回报。在另一个人心里感到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的特性,在他那儿,反而成了乐趣的来源,他平心静气地对待这些特性。别人苦苦奋斗才能获得的成就,在他则是举手之劳,不费吹灰之力。他幸福,所以他将是个愉快的伙伴,而这反过来又给他自己增添了多幸福。但是,这一切必须出自内心,源自诚意,她绝不能产生了源自责任感的自我牺牲的想法。在工作中它确实糟糕的:人们只希望彼此喜欢,而不想忍耐、顺从。自然而然地、不耗心计地喜欢很多人,也许就是个人幸福的最大源泉。 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不可能事事都感兴趣,但对尽可能多的事物感兴趣总是一件好事,这些事物能令我的岁月变得充实圆满。我们都容易患内省者的弊病,世界向他呈现出万千姿态,他却把自己的思想专注内心的空虚。我们千万别把内省的忧郁看得过高。 心灵与制肠机的区别是:由于事件只有通过我们队它们发生兴趣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经验,因此心灵必须自己为自己获取材料。如果事件不能激发我们的兴趣,我们便不会去利用它们。因而一个注意力内向的人会觉得一切都不值得他去关注,一个注意力向外的人,在他偶然审视自己的灵魂时,则会发现那些机器丰富、有趣的各类成分被解析和重组成了美妙的,富有教益的形式。 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到自己不被人爱,相反,觉得自己被人爱的感觉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提高人的热情。一个人感到自己不被人爱有多种原因。他也许认为自己是个可怕的人,因而没有一个人会喜欢;他也许从孩提时代其便不得不习惯于得到比其他孩子更少的爱;或者事实上他就是一个谁也不爱的人。但是在最后这种情况下,其原因很可能在于早期不幸引起的自信心的缺乏。 对生活的一般自信,更多地来自人们需要多少爱就接受多少爱的习惯。我打算在本章讨论的就是这一作为热情之源的心理习惯。 是接受的爱,而不是给与的爱,才产生了这一安全感——虽然它主要来自于相互的爱。严格说来,不仅爱,而且敬仰也有同样的效果。 除了睡眠以外清醒的头脑永不停歇,而让下意识中的思想慢慢地孕育其智慧,结果是容易兴奋、缺乏洞察力,烦躁易怒,以及丢失平衡感。所有这些既是疲劳的原因,又是疲劳的结果。当一个人感到疲乏,他对外界的兴趣便渐渐丧失,这种表现导致原已获得的宽慰丧失,使他变得更加疲乏。这一恶性循环很容易使人的精神彻底崩溃。对外界的兴趣之所以轻松,是因为它们不需要有任何实际行动。做出决定和付诸实践,都是十分容易令人疲倦的,特别是仓促之间而又没有下意识帮助的时候。 无垠的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在他看来,莫过于自己的品性高洁。某种形式的传统宗教,其最大的缺憾在于鼓励了这一特殊的自我专注。 一个幸福的人呢,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借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借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能成为被爱的对象,固然是幸福的一大源泉,然而索取爱的人并不久真的能够得到爱。广义来说,得到爱的人正是给与爱的人。不过,如果像为了利息而放债那样,一个人在精打细算之后才给别人以爱,这是无益的,因为有算计的爱不是真诚的,得到爱的人也不会感到它是真诚的。 你得学会如此去感受:即使你在道德上、才华上远不如你的朋友们(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人生依旧值得体验。这种练习如果能持续几年,最终必定能使你坦然地面对事实,并且在你这样做时,使你从大范围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当你战胜了自我专注的毛病,至于以后能有什么样的客观兴趣,那只能是你的天性和外界环境的自然而然的记过,你就不必为此徒费心神了。 一旦我们对他人或身外之物产生了真正兴趣时,那么自我克制学说所包含的自我与他人的对立立刻化为乌有。由于有了这种兴趣,人才会感到自己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而不像台球自身知识一个坚硬的实体,除了互相碰撞外,不再与其他台球发生任何关系。 世界上许多攻击都是由于恐惧引起的。我们之所以对自己的邻居发怒吼,只因为害怕他攻击我们:他之所以对我们发出怒吼,原因也只不过如此。 他感到他能开辟这块生活的荒原,而用不着害怕受到伤害;在其中没有嘲弄奚落,也没有导致痛苦的只是。其心灵的另一面,即向他心爱的女人炫耀的那一面,包含了全部的虚荣、自负和夸夸其谈,一旦面对同一个俱乐部里的男人时,他就再也不敢炫耀了。后一面同前一面一样,都是恐惧的结果,因为前一面阻止任何新鲜气息进入到他的自我框架中,除非互相吹捧,这心灵是谁也不允许进入其中的。外部世界是苍白暗淡的,内部世界则是固步自封的。这并不是人际关系所应有的状况,人际关系应该是自由的,自发的。虚荣心应该少一点,嫉妒心应该淡一点。固步自封的习惯不仅很容易使自我欺骗暗中吱声,而且由于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纯粹消极的自我形象的保护上,因而极大地减少了用于好的方面的精力。这种习惯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这就是,它使人更倾向于掩盖其自己的友谊冲动,因为一旦这种冲动被人发觉,就会使他们感到自己非常脆弱。短时的单调沉闷以及长期的思想僵化,就是这种社会性恐惧的统治结果。 婚姻中的快乐也是可能的,只不过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行。男女双方都必须有平等的心理:彼此不干涉对方的自由,一定要有身体上的和心灵上的完全的亲密;并且对于尊重的事物,一定要有彼此相同的标准。(譬如若一方只重视金钱,而另一方则只重视工作,这是很危险的。) 然而儿女是不公平的,他在父亲中年的时候才看见父亲的行为,而父亲一切的习惯在这时早已养成了,他没有确实明了所以养成父亲那些习惯的隐秘的不知不觉的势力。父亲或许在年轻时受过贫穷的痛苦,在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时,他的本能或许使他发誓,要使他的孩子不再受他曾经受过的那种痛苦。这样的决心是重要的,是生活上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良心上用不着再三提醒。因为不必再三提醒,它此后自会支配行动。 儿童的生活中,不应该充满了罪恶、羞愧与恐惧的心里。他们应当快活、高兴、自然。他们不应该畏惧他们自己的冲动;他们不应该畏缩不前,不敢探讨自然的事实;他们不应该将一切本能的生活隐藏在黑暗的地方;他们不应该把情感的冲动埋在他们潜意识的深处,这种冲动,即使他们极端努力,也是不能消除的。 我认为以下四个特点组成理想性格类型的基础:活力、勇气、敏感性、理解力。我并不认为这种看法很全面,但的确能使我们趋于完善。 要获得非抑制性的勇气往往需具备下列因素。首先最简单的是健康和活力,这二者尽管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对形成勇气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危险情形下的经历和体验也是必要的,但我们所讨论的勇气不是具体的哪方面的勇气,而是较普遍的广义的勇气,因此要形成这种勇气还需要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这就是将自尊和对生活的冷静观察结合起来。首先说说自尊。有的人是为自己活着,而有的人则只是为邻居或他人活着。一种人永远不会具备真正的勇气,因为他们必须感觉到别人的赞美,并且总是担心失去它。 我认为没有人应该知道如何服从,也没有人应该知道怎样下令。当然我并不是说在一个共同的事业中连一个领导也不该有。但我认为它们的权威应该同一个足球队长的一样,别人只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资源接受其领导。目的应该是我们自己确立而不是外在压力产生的。同样我们的目的也不能强加于人。这就是我所说的不应该有人命令也不应有服从的意思。 要想获得最高程度的勇气,必须具备另一种能力,即我刚才所说的对生命的客观的看法。所有的希望和恐惧针对自个人不可能平静地面对死亡。因为死亡就意味着他的情感世界的消失。对此,传统的看法认为最简单的办法仍然是压抑。它认为圣人必须完全抛弃自我,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放弃本能的快乐。这些能够做到,但后果却是及极其有害的。因为苦行僧们自己放弃了快乐,也就要求其他人也这样。由于心底潜藏着对他人的嫉妒,他们很容易认为既然痛苦是高尚的,那么狠狠打击别人就是合法的、正当 的。这样就产生了完全颠倒的价值观,好的被认为是坏的,坏的被认为是好的。所有害处的根源在于将美好的生活看做是消极的压制,而不是看做开拓、发展人的本能和愿望。人性中有些东西能不费什么力气就把我们带到自我之外。最普通的就是爱,尤其是父母的爱,它是那样博大,简直可以包容整个人类。另外一种是知识,我们不能认为伽利略比别人更仁慈,但他死后他的生命并没有因此终结。还有一种就是艺术。但事实上对人体以外任何事情都可以使人的生命超出个人的感情之外。 那种完全意识和了解到自己的危险而产生勇敢行为的人才是我们想培养的。如果给敏感性下一个纯粹的理论上的定义,就可能是这样:当外界刺激在某人身上产生情感反应时,这个人就具有这种特征。但这样泛泛而谈的话,它就不见得是一种好的品质。要想使他成为一种好的品质,这种情感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就应该是适当的而不仅仅是强烈。 我宁愿一个人有意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撒谎,也不愿这个人先下意识地欺骗自己,然后想象自己正在做一件具有美德和诚实的事情。 我认为,教育的动力来自学生这个一般原则,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环境要有助于激发这种动力,并使无聊和孤独成为学习的替代物。但应该让任何一个宁愿无聊和孤独的孩子做出这种选择。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